今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在我家的客厅里,有一张悬挂了近七十年的老照片,那是1957年4月14日,伟大领袖毛主席和敬爱的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接见出席全国电影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的代表的合影。山东省共有十四位代表出席这次大会,其中就有我的父亲王湘泗。我从小就对这张照片怀有无限的崇敬之情,时常跟来我家的客人介绍这张照片的来历,指着毛主席、周总理和父亲所在的位置,讲述着与这张照片有关的故事,内心涌现出满满的自豪感。
看电影像过大年
1951年,刚从益都师范毕业的父亲,经过层层选拔,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电影放映员。当时,我们国家一穷二白,还没有自己的电影工业,所使用的电影放映机大都是苏联“老大哥”提供的“乌克兰”十六毫米电影放映机。电影队也称为“中苏友协电影队”,在全省范围内巡回放映。那个年代的农村,虽然物质条件匮乏,但人们的精神生活却因电影而变得丰富多彩,电影不仅带给人们欢乐,也让人们对外面的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想象,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和莫大的心灵慰藉。那些在星空下看电影的夜晚,是一代人心中最美好的记忆。
那时,每当村里要放电影,村民的喜悦心情堪比过大年。放映队还在进村的路上,孩子们就迎上前去围个水泄不通,好奇地问这问那。得到确切的信息后,狂喊着奔向村里,第一时间将放映消息广而告之。村干部则用手提大喇叭沿街广播,做到家喻户晓。“今晚咱村放电影”是那个年代人们最爱听的好消息。每次到村里放电影,整个村庄都要沸腾,主妇们早早做饭,年轻人梳妆打扮,孩子们天不黑就要拿着小板凳去占位置。日落后的光影盛宴,让乡村的夜晚染上别样的温情,一天劳作的疲惫,化作满心的欢喜。放映结束了,人们都不愿离去,一直待到放映员收拾完毕,才依依不舍地回家……
我八岁那年,听说父亲在潍坊一带放映,便央求哥哥带我去百里远的潍坊看望父亲。那是我第一次见父亲放电影。夜幕降临,放映场地人声鼎沸,本村老少全体出动,四乡八邻纷至沓来。银幕两面都挤满了人,墙头上、草垛上、树杈上目之所及全是人。当放映机射出的光芒扫过夜空投向银幕,电影制片厂的厂徽闪着金光伴着激昂的音乐在银幕上出现时,整个放映广场一片沸腾。
我坐在父亲身旁,看他熟练地操作着放映机,跟身旁的人拉着家常,人们向他投来敬佩的目光。他的专注与热情,让我觉得父亲就是全场最耀眼的明星。我既崇拜又向往,长大了当一名电影放映员的想法,便在心里扎下了根。
放电影的大学生
高中毕业,面临考大学和接班放电影两个选择,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班主任老师有些惋惜地跟我说,你的学习成绩不错,应该上完大学再工作也不迟。我坚定地和老师说,上完大学我可能就没有放电影的机会了,还是让我干最喜欢的事吧!
1980年3月8日,我正式成为安丘电影公司的一名电影放映员。埋在心底的梦想在十年后终于实现。父亲常跟我说,干工作要用心用情,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父亲的话一直激励着我、鞭策着我,从参加工作那天起,我就暗下决心:努力拼搏,做最优秀的自己。
1980年3月20日,我放映的首场电影开始了,地点在当时的安丘县石堆公社甘泉大队的操场上,在师父的指导下,我早早做准备工作,选点竖杆、挂幕架线、试机倒片。
为满足乡亲们对电影久违了的渴望和老少不同群体的喜好,我们挑选了动画片《猫和老鼠》、科教片《大寨田》、纪录片《祖国新貌》和故事片《渡江侦察记》《甜蜜的事业》五部影片。
太阳就要落山了,操场上早已聚满了孩子。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欢声笑语此起彼伏。我顾不上吃饭,守护在放映机旁,一遍又一遍地用电唱机播放着革命歌曲,操作着《计划生育》幻灯片,陪伴着提前到来的乡亲们。
电影放映前,大队干部首先讲话,讲当前形势、讲农业生产,讲计划生育,最重要的是强调看电影的安全秩序,基干民兵分片划区各负其责,防止出现踩踏事故。
电影终于开演了,最引人入胜的当数最新喜剧电影《甜蜜的事业》。美妙的音乐,新颖的故事,让人们很快融入到电影里,人山人海般的观众随着剧情欢欣雀跃,情感被精彩的故事撩拨得起伏跌宕。当洋溢着青春旋律的主题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在银幕上下一起荡漾,情感共振达到极点。那场面,真是沁人心脾动人心弦啊!那时那刻,我是几千人中最幸福的一个。我是连接电影与观众的桥梁,实现了两者间的终端会面。我不仅是在放电影,更是在传递情感。电影将整个村庄团结在一起,让心灵和心灵之间紧密相连。
安丘电影公司是一个有着优良传统的先进集体,在这里学技术学文化蔚然成风,我刚参加工作,有一颗求知若渴的心。得知宣传科王俊华同志正在参加山西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函授学习,心生敬佩。便主动套近乎,跟随她的脚步走了两年文学探索之旅。现在我能触景生情写几句小诗,与那段学历密切相关。后来我们又一同考入山东经济学院,完成了大学本科的学习,也成就了我的大学梦。
好学笃行心里甜
安丘电影人才汇聚,革新创造层出不穷。我也不甘落后,努力创造佳绩。电影放映新光源“氙灯”,因其亮度高、光色好被广泛采用。可配套的电源因设计缺陷,难以保证安全运行,影响放映质量。为解决这一难题,我充分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实践经验,将放映电源进行升级改造并获得成功,为安全优质放映提供了可靠保证。我就此撰写的技术革新论文《如何解决放映氙灯触发困难》,被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录用并推荐至全国应用。
上世纪八十年代,安丘有268支放映队,500多名放映员。为提升他们的放映技术和服务水平,我作为最年轻的主讲老师全程参加对他们的业务培训,倾囊相授放映技术,培养出了众多技术能手,打造了一支支高水平的放映队伍。
科教电影是农村放映的重要内容,通过科教片的放映,很多人学会了安全用电,学会了医疗保健,学会了科学种田。很多农户通过科教电影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有一次我在石家埠村放映时,一位村民急匆匆地赶来问我,有没有大棚养蚕的科教片,他大棚里的蚕宝宝突然生病了,因缺乏经验知识,特来向我求救。看到他着急沮丧的样子,我立马联系上级电影公司,令人遗憾的是没有相关的影片。我为没能为他提供帮助而歉疚,也为他的蚕宝宝得不到及时救治而着急。正在一筹莫展时,忽然想起百里之外的桑蚕之乡田家楼村,有一位村干部具有多年养蚕经验,我跟他熟。电话求助,欣然答应。上门服务,分文未取。连住五天,直到蚕宝宝起死回生,挽回损失上万元。助人为乐的人走到一起,倍加快乐。后来这户人家也成了养蚕大户,我们也成了好朋友。
省电影公司获知此消息后,专门派遣摄制团队前来报道。并根据这一案例,拍了一部科教片《大棚养蚕新技术》,在这部影片中,我当了一位养蚕人。为了拍好这部影片,有一段时间,我吃住在养蚕大棚里,向蚕农学习,把握蚕的习性,经过近一年的拍摄,电影如期完成,并在全国发行放映,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我也在《第二届全国农林科教电影汇映》活动中受到国家农业部、文化部等六部委联合表彰。
那个年代,放映员是让人羡慕的职业,但光鲜的背后也有不为人知的艰辛。一年到头,辗转在乡间,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披星戴月,栉风沐雨。吃百家饭,睡百家炕。酷夏常受蚊叮虫咬,隆冬忍受冰雪严寒。
1980年腊月的一天,在孟戈村放映时,突然下起了大雪,我撑起厚重的雨伞保护着机器和影片。飘下的雪花与光影交织,洒落在每个观众的身上。人们沉浸在电影《小花》的剧情里,个个都成了雪人,自己却浑然不知。我全身冻得像冰砣一般,不住地搓手跺脚。每次换片时,手指都冻得不听使唤,在冰天雪地里终于坚持到银幕出现“再见”。我想,在这样的天气下,不会有人再继续看电影了,便开亮场灯,准备卸幕收设备。可环望四周,白茫茫的人群竟没有一点要走的迹象,只看到所有的目光都射向我,期待下一部电影快快上演。我迅速扭转误判,以最快的速度取片挂片装片,开机放映《庐山恋》。不知趣的我竟紧张得冒出了一身热汗。
夜沉沉,雪纷纷。乡村景色别样美,庐山恋歌醉雪人。
1982年夏天,风靡全国的《少林寺》在景芝镇只安排三天放映时间,为让更多的观众看到这部电影,我们采取转场放映的方式,一个夜晚放映三个村庄。到最后一个村庄放映时,就到凌晨一两点了,但观众依然热情不减,仍然有上千的人在等待着我们。放映结束,天也快亮了。电影的魅力和老百姓的喜爱,鼓舞着我的干劲,再苦再累心也甜。
守得云开见月明
九十年代,伴随着体制改革和文化多元的发展,全国电影行业陷入困境,看电影的人少了,收入也随之降低,何去何从处于两难。放映员们纷纷改行,看着陆续离开的同事,妻子和家人也劝我另谋出路。我说,这辈子我就认定了放电影,你们也别劝我了。嘴上说得轻松,夜里我却常常失眠,没有想到,自己引以为傲的职业竟然走到了穷途末路。那段时间,我的情绪很低落,儿子刚上小学,妻子所在的工厂也濒临倒闭,生活雪上加霜。
1999年腊月,带着对家人的眷恋和对电影事业的热爱,父亲走到了生命的终点。弥留之际,老人家紧紧地握着我的手,眼中流露出不舍与期许:“实在撑不下去就别干了,干点别的你也不比别人差。”听到父亲临终时还在为我操心,我一时语塞,泪水不觉浸湿了眼窝。我咬紧牙关,坚定地告诉父亲,我不会改行,更不会让您失望。老人家没再说什么,但他赞许的眼神更坚定了我的抉择。电影是我和父亲共有的情感归属,已融进我们的生命里。
后来,我同坚守下来的同事,除了完成少量的放映任务,还开展了对外有偿服务,搞家电维修,经营磁卡电话,以副养影,总算维持了下来。
守得云开见月明,静待花开终有时。2007年,国家将农村电影放映纳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府出资在全国范围内为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久违了的露天电影又开始在广袤的农村大地活跃起来,我们又有了施展才能的舞台。
我们非常珍惜党和政府对农村电影事业的关怀和重视,想尽一切办法把工作做好。进入新时代后的新农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影一枝独秀的盛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是视听媒体多样化、文化娱乐多元化。八路神仙各显神通,选择余地非常大。拼的是质量、比的是服务,竞争非常激烈,稍有懈怠就有可能败下阵来。我们再用传统的放映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了,必须更新观念、另谋出路,由“等观众”变为“请观众”。“等”和“请”一字之差,但操作起来千差万别。要把观众请来看电影,除了敬业精神,还要有服务的本事。只有放映技术已经胜任不了当下的工作了,必须挖掘潜能,成为全能的多面手,才能立于潮头。于是,我们开始了全方位的知识拓展,从社会各层面请了专家老师来为我们放映员们授课,我们又当起了学生。所学内容相当广泛,百姓需要的都是我们要学的知识点。普通话、服务礼仪、医护知识、农业知识、法律常识、理发、家电维修……为了争取更多的观众来看电影,还要求放映员掌握一项吹拉弹唱的才艺,在映前展示热场。
学别的都不在话下,唯有学才艺吹葫芦丝使我犯了难。毕竟自己年龄大了,乐理知识一窍不通,手指也不太灵活。但我并不畏惧,我坚信成功只属于拼搏的人。畏难发愁,只能一事无成。我将曲谱贴在卧室里、厨房里,有空就背。将唱谱保存到手机里,有空就听。将葫芦丝随时带在身上,有空就练。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刻苦磨练,我学会了葫芦丝的吹奏方法和技巧,熟练掌握了十几首曲子,手指也变得越来越灵活了。每次放映之前,我都会为提前赶来的人们吹上几曲,乡亲们开心的笑脸,就是我的幸福时刻。
学会了吹葫芦丝,比我当初学会了放电影更让我激动。已经60岁的人了,才发现自己还有艺术天赋,说明人的潜能无限,努力付出终有收获。谁道四十不学艺,花甲之年也出彩。
2013年,我们在全国率先开展农村公益电影标准化放映。创新“点单式”放映模式,老百姓喜欢看啥就给他们放啥,与百姓交心做朋友,用光影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由于各项创新做法的有效实施,安丘农村公益电影上座率跃居全国前列。2016年,全国农村电影工作会议在安丘召开。在凌河镇大路村,千人观映的盛况令与会代表惊叹不已,疑惑地问我,这震撼人心的场面是怎么来的?在当下如何做到让百姓喜欢电影?我得意地回复,今天之场景,是我们与观众心连心换来的。
全国会议之后,我们的经验做法,以及由我们参与制定的《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标准与规范》开始在全国推广。各地来安丘学习交流的同行络绎不绝。同时我们也走出安丘,奔向全国各地传经送宝取经学习。
2018年9月,我和放映大队长任克胜同志受邀赴海南省宣讲,去往海口的飞机上,在彩云之上,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回想起走过的光影历程,感慨万千。随即赋诗一首:银鹰展翅赴南疆,雪海云岭脚下翔。泱泱齐鲁生浩气,茫茫天涯清波荡。
坚守初心不变色
对大多数人来说,电影只是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可对我而言,电影是我追寻了大半生的事业。从技术员到放映技师,再从放映技师晋升到工程师,业务技术能力不断精深增强,可我坚守初心的本色没变。几十年来,工作艰苦却很快乐,生活清贫却很充实。放映机由小到大使用过几十种,电影拷贝从黑白到彩色放映过几千部,放映电影长短合计二万余场,观影人次逾百万。科教片《大棚养蚕新技术》创造单拷贝放映820场的全国最好成绩,成就感满满。如今,这些老物件同我一样也光荣“退休”了。它们见证着电影放映事业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进程。我将它们收集起来陈列展出,向每一位前来参观的人述说着光影的故事,感受岁月的味道。驻足在这里,或许能载着你的芳华,找到为之倾注的情怀和萦绕在脑海中的记忆。
在这些老物件当中,有一台乌克兰生产的放映机,我与它相伴了四十六年,习惯称它为“乌克兰”。它是我挚爱的朋友和亲密的伙伴。在我六十岁生日的时候,我为它写了一首颂歌:
好朋友好伙伴,
放映机乌克兰。
长相俊美体格强健。
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扎根落户在安丘县。
难忘1980年,
初次和你相见,
令我心花灿烂。
我的电影之梦,
与你携手实现。
在以后的几十年,
我们朝夕相处,
从未离散。
你对我,
百依百顺,
唯命是从。
我对你,
百般呵护,
疼爱有加。
晨迎朝霞,
晚伴星辰。
无惧冰天雪地,
不怕路途遥远。
安丘的山山水水,
我们一起走遍。
放映之前的那段时光,
我们都是耀眼的明星。
观众对咱俩的羡慕,
不亚于电影中的演员。
开演了,
胶片在你身上缓缓运转。
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一段段动人的故事,
一首首美丽的赞歌,
在银幕上一一呈现。
我是一名放映员,
事业搭档“乌克兰”。
繁星伴月情飞扬,
党的温暖送田间。
英雄故事雷声颂,
无限画卷银幕展。
跋山涉水十万里,
喜迎笑脸逾百万。
传播世间真与爱,
吃苦受累心里甜。
相守相伴共花甲,
光影人生天地宽。
在我们打造的老电影展室里,我把毛主席接见全国电影先进工作者的照片悬挂在最醒目的位置。有一位老电影收藏家慕名而来,看到这幅照片后赞叹不已,说这张照片在全国实属罕见,愿出高价让我转让给他,被我坚决谢绝了。这张照片承载着电影人至高无上的荣耀,是我们安丘电影人的无价之宝。
令我欣慰的是,我的儿子从小就有电影情结,也继承了我们的电影放映事业,现在成为我家第三代守望电影的人。我想,父亲的照片和敬业精神会一直传承下去,安丘电影人拼搏实干的宝贵精神也会传承下去,党的声音和关怀将伴随着优秀影片走到百姓身边,为城乡的繁荣发展不断注入精神力量。
有不了解情况的人曾经问我,你们电影公司现在还有吗?我非常骄傲地告诉他,不但有,而且我们安丘电影公司还是“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国的标杆,曾两度获得“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我们的事业正红火着呢!
(作者为具有大学文化的电影放映工程师,曾任安丘市电影公司放映员、技术科长、副经理、党支部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