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化与数字化的深入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诸多挑战。而纪录片凭借其真实性与叙事性优势,成了连接非遗传播与大众的重要桥梁。从早期的《留住手艺》到近年的《我在故宫修文物》《了不起的匠人》,非遗纪录片不仅记录了技艺细节,更承载了文化记忆与精神内核,其价值已超越单纯的影像记录,并延伸至文化建构、社会凝聚与国际对话等多个层面。
一、文化传承价值:
非遗活态保护的影像载体
非遗纪录片打破了传统文献记录的静态局限,其能够凭借动态影像捕捉非遗的过程性与实践性,已成为非遗活态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手段。一方面,纪录片对濒危非遗进行了“抢救性记录”。许多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如云南纳西族的东巴纸制作、福建的水密隔舱福船制造等,被纪录片通过镜头细致记录了技艺的每一个步骤,包括原料选取和工具使用,以及技艺口诀等,形成了完整的影像档案,为后续研究与复原提供了依据。这种记录不仅是技术保存,更包含传承人对技艺的理解与情感,使非遗从技艺升华为文化记忆。另一方面,纪录片激活了非遗的“当代传承”。新时代非遗纪录片已不再局限于抢救,而是更注重展现非遗与当代生活的连接。纪录片《本草中国》通过讲述中药炮制技艺在现代健康产业中的应用,让年轻人看到了传统医药的实际价值;《手作中国》则聚焦年轻传承人对传统手艺与现代设计的结合方式,如苏绣与时装跨界、榫卯工艺与家具创新等。这种叙事打破了非遗陈旧、小众的刻板印象,吸引更多人参与传承,实现了从被动保护到主动传承的转变。
二、社会认同价值:
文化自信建构的情感纽带
新时代的文化建设离不开文化自信建设,而非遗作为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自信建构的重要源泉。非遗纪录片通过讲述身边的文化故事,可唤醒大众的文化认同,凝聚社会共识。从个体层面来看,纪录片能以人性化叙事拉近非遗与大众的距离。不同于学术著作的理性分析,纪录片往往聚焦传承个体,如《大国工匠》中,故宫文物修复师用数十年时间复原一件古画,其“择一事终一生”的精神引发了观众的共鸣。这种叙事能使观众在情感连接中理解非遗背后的民族精神,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从群体层面来看,非遗纪录片强化了地域及民族的文化认同。我国非遗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色,而纪录片通过展现不同地域的非遗风貌,构建了多元一体的文化图景。如系列纪录片《中国非遗公开课》涵盖了56个民族的代表性非遗,既突出了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又强调了其共同构成的中华文化整体,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同质化趋势加剧,非遗纪录片通过强化本土文化标识,有效对抗了“文化失语”现象。纪录片中熟悉的乡音、传统技艺、共同记忆,便成了锚定文化身份的坐标,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的情感基础。
三、国际传播价值:
文明互鉴的跨文化桥梁
中国文化传播的核心在于讲好中国故事。非遗作为辨识度极高的文化符号,正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非遗纪录片依托视觉影像的跨语言特性,成了向世界展示中国非遗的有效媒介,推动了文明互鉴与国际理解。一方面,非遗纪录片以人类共通价值导向,有效消解了文化隔阂。非遗所蕴含的普世情感如对自然的敬畏、对技艺的执着、对社群的责任等,是不同文明的共同追求。纪录片《天工苏作》就展现苏州工匠们“因材施艺”的生态理念,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呼应;《香巴拉深处》记录藏族非遗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应对全球生态危机提供了东方智慧。这种以共同价值观为基础的叙事,能使国际观众在理解中认同中国文化,避免文化输出的对抗性。另一方面,国际合拍模式提升了非遗传播的有效性。
部分非遗纪录片已跳出单一文化圈的自循环,转而借助国际协作完成全球性叙事。中法联合制作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便以非遗为脉络串联起了沿线各国的文明对话史,既彰显了中国非遗的世界辐射力,也礼敬了其他文明的独特价值,生动诠释了文明互鉴理念。而且这类合拍作品常登上BBC、Discovery等国际主流媒体平台,使中国非遗真正突破地域边界进入全球公众视野。中意联合制作的音乐主题纪录片《弦声回响》同样展现了非遗纪录片的国际协作范式。该片不仅将马头琴制作技艺、蒙古长调等非遗元素置于全球音乐遗产的坐标系中,更通过意大利提琴制作工艺的细腻呈现,构建起跨文明的手工艺对话场域。这部纪录片相继登陆Discovery探索频道等国际平台,其多语言版本更在YouTube、Facebook等全球主流媒体引发热议,既延续了丝绸之路的文明对话逻辑,又通过提琴与马头琴的共振,为中国非遗的全球传播开辟了听觉美学的新维度。
新时代非遗纪录片的价值早已超越“记录”本身,成了文化传承的活化剂。当前,非遗纪录片需进一步突破叙事模式的同质化。内容上可进一步挖掘非遗与当代生活的联结,如年轻传承人的创新实践、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以故事化表达增强纪录片感染力。技术上可运用4K、VR等视效技术提升视觉沉浸感,或用微观摄影技术呈现技艺细节;传播方面可构建长纪录片与新媒介融合矩阵,在国内外社媒平台推出碎片化内容,联合博物馆、高校开展线下放映会,实现线上线下联动;产业端则需平衡商业性与本真性,开发纪录片IP衍生产品,如非遗体验课程、文创设计,建立良性循环。
(作者系怀化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