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由福建省电影局指导,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主办的第5届平潭IM两岸青年影展落下帷幕。青年电影之夜上,本届影展各个单元荣誉逐一揭晓,60余项表彰授予了年轻的影像创作者们。
青年影人以镜头为笔,书写时代,两岸学子以作品为桥,跨越山海。五届之间,征片数量从3000部到超12000部,单元从短片竞赛扩展到AIGC、Vlog、产业创投,其中的坚持与积淀,也印证着影展“打一束光,照亮未来”的初心。当海风裹挟着光影的气息再次拂过平潭,光影的青春故事仍在续写:风,自有方向,而未来,已在路上。
微火成光点亮青春梦想
清华大学学生刘羿佟的《上场吧!女孩》获得了本届影展主竞赛单元“麒麟优秀短片”荣誉。作品讲述了单亲少女吴凯越追逐足球梦想的历程,既有理想的炽热,也有成长的阵痛。现场,00后观众林薇忍不住在观众席上送上欢呼与掌声。她说:“片中的吴凯越让我看到生活中的自己。青春不是滤镜,而是汗水和伤疤结成的勋章。”
新锐创作者和青年观众的共鸣背后,是影展的坚持与积淀。五届影展共收到12705部参赛作品,年均增速高达41%。到了今年,主竞赛单元征片数量再创新高,达到6021部,大陆院校投稿量同比增长17%,台港澳及海外院校增长42%。最终,50部入围作品覆盖全球399所高校,创作者平均年龄仅24岁。本届影展评委会主席、演员陈冲感慨道:“青年创作者的真诚与技术成熟度令人惊喜,他们是中国电影的新希望。”
在面向更年轻的创作群体时,影展大胆创新。今年,主办方携手抖音发起“在拍一种很新的vlog”单元。在平潭西航国际影城的展映厅里,一部部充满活力的vlog与短片不断亮相,年轻创作者们以镜头记录成长、观察社会、思考时代。
《疯了!我从北京走路200公里去看海》的作者周烨琪直言:“选题的真实与表达的谦逊,是打动人心的关键。”曾杨鑫在《是一场迟到了七年的“毕业旅行”,还好它发生在夏天》中实现了从记录世界到探索内心的转变。映后交流时,他坦言,尽管毕业后因现实压力选择商业摄影,但仍坚持在生存与热爱之间寻找平衡:“只有自己最懂自己,只要真诚表达,就一定会被看见。”
这一单元共征集到超50万部作品,累计播放量突破202亿次,吸引了16.1万青年创作者参与。最终,周烨琪(抖音昵称:鱼丸支持包心的!)、曾杨鑫(抖音昵称:Xxin要早睡早起)等30位青年作者脱颖而出,入选“抖音精选新星vlogger”。他们不仅获得了展映和交流机会,还将得到创作基金、签约资格等支持,登上更大舞台的可能性由此打开。
“每一部作品都是一簇微火,汇聚成光带,照亮华语电影的未来。”平潭IM两岸青年影展创始人、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副董事长洪雷表示,“我们会持续为全球华语新生力量‘打一束光’,陪伴青年从短片初啼到长片启航。”
生生不息的创作力量
青年电影之夜的推介环节中,青年创作者姜柏廷带来了由她编剧、导演的电影项目《小径分岔的花园》。这个项目曾在2021年第二届影展以短片形式获得“麒麟优秀短片”荣誉,2023年扩展为长片项目后又入选“生生不息成长训练营”优秀提案。今年2月18日,这部电影正式开机,如今已完成拍摄,进入后期制作阶段。这是首部由IM人才培育体系孵化出来的长片。姜柏廷回忆起站在平潭影视服务中心XR虚拟制作棚开始拍摄时感慨:“那一刻,我知道,所有坚持都值得。”
《小径分岔的花园》背后的“生生不息成长计划”,也是影展培育长片项目的摇篮。今年的166个长篇剧本项目中,不乏曾凭借短片在平潭崭露头角的创作者,他们在此获得孵化资金与产业资源,实现从短片到长片的跨越式成长。
这些青年导演的作品主题鲜明,剧情片多关注“家庭”“自我”和“社会”,非剧情片则在聚焦“社会议题”的同时,探索私影像、女性表达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方向。担任本届“生生不息提案大会”年度决策人的演员吴慷仁评价道:“他们的成熟度远超预期,对文本的积累与表达充满想法。我始终相信,年轻导演的剧本值得被看见。”
见证青年创作者成长的同时,影展也成为了两岸电影人对话的高效平台。至今,已有30余所台湾高校提交近500部作品,基本覆盖了台湾的主要影视专业院校。
台北艺术大学学生颜浩轩的《囚犬》获评本届影展的“麒麟最佳影片”荣誉。在接受采访时,颜浩轩感谢了平潭和IM影展,“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认识不一样的创作者,期待我能够继续创作,然后带着这份能量往前走,能够写出、拍出更好的故事,影响更多人、感动更多人。”
也是在今年,12支大陆院校队伍、2支台湾团队、1支抖音vlog创作组和1支自媒体团队,共同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作品,用镜头捕捉在地文化,展开跨越海峡的创作对话。这是“从平潭出发·72小时极拍”单元首次迎来台湾高校团队参赛。最终,台湾电影旧浪潮霹雳悍娃草根队的《平潭寻奇》和抖音vlog创作组的《与岛无关》并列获得一等奖。
“5分钟的时长,要求极限的创意必须像烟花一样在瞬间就能被看见”,《平潭寻奇》导演游智杰表示,他的长片项目也正在筹备中,“今年有点来不及,希望明年可以参加‘生生不息成长计划’”。
技术与未来的交汇点
随着新技术的浪潮涌入,影展的格局也在不断拓展。今年,影展与即梦AI联手发起“未来已来·AIGC单元”,共收到3443部参赛作品,其中《彼岸信号》《安妮》《晨间新闻》等30部作品成功入围并参与线下展映。
“参赛作品既有延续传统叙事的探索,也有彻底拥抱实验性的先锋表达,技术正在重塑‘作者’的定义。”AIGC单元评委、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陈卓坦言,AI生成的奇幻画面与哲学思辨,激发了人们对科技与人文关系的思考。
最终,《出神》获评本届影展AIGC单元“未来之作”,《电火花之舞》的创作者杨力鉴获评“最佳AI创作者”。AIGC单元评委、纪录片导演崔伊表示:“AI时代为电影创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希望青年创作者们勇于尝试,坚持做好内容,在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从主竞赛到AIGC、vlog、极拍等多元单元,平潭IM两岸青年影展正在实现从文化交流到产业协同的跃迁。而影展对于青年影人的陪伴与支持,接下来还将更上台阶。
据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小军介绍,平潭将以影展为依托,从三个方面赋能本地影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第一,是依托影展构建一套全方位、系统化的人才培育体系;第二,推出一套专门支持短片、微短剧拍摄的扶持政策,为相关创作提供更多资源与便利;第三,计划为影展打造永久性的举办地,拟建设‘平潭海峡两岸电影宫’,进一步提升影展的品牌影响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因影像而焕发文化魅力的平潭IM两岸青年影展,正以科技赋能创作、以包容联结两岸,让青年影人的风帆迎向更辽阔的银幕海洋。在可预见的未来,这座海岛不仅会是青年影人的起点,更将成为他们奔赴未来的坚实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