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配乐自默片时代起便是电影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不仅能通过听觉引导观众的情感走向,更能以独立的音乐逻辑构建叙事空间。从《乱世佳人》中恢弘的交响配乐到《海上钢琴师》中即兴的钢琴旋律,经典电影配乐已超越“辅助影像”功能,成为音乐创作的重要分支。在高校音乐鉴赏课中,传统教学多聚焦于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等纯音乐作品,对电影配乐的系统性分析与教学相对薄弱。然而,电影配乐兼具音乐性与叙事性,既能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形态的表现功能,又能培养其跨艺术门类的审美感知能力。因此,解析经典电影配乐的音乐形态特征,探索其在高校音乐鉴赏课堂的教学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经典电影配乐的音乐形态特征
经典电影配乐的音乐形态设计始终与电影主题、情感基调以及人物性格等叙事元素紧密关联,能够形成音画互文的艺术效果。探究经典经典配乐的音乐形态特征,可揭示音乐作为叙事语言的深层编码逻辑,更能解码其审美层面的多维感知路径。
配乐旋律:电影主题动机的叙事延伸
旋律作为电影配乐中最具辨识度的要素,其核心功能是通过主题动机塑造人物形象或暗示叙事线索。主题动机通常由简短的音程结构构成,通过重复、变形、扩展等手法贯穿全片,形成叙事性音乐符号。例如,约翰?威廉姆斯为《星球大战》创作的帝国进行曲,以低音区的半音下行与附点节奏构成动机,通过铜管乐器的强奏强化了帝国势力的压迫感;而“卢克主题”(《星球大战》中的角色卢克·天行者)则以高音区的跳进音程展现了英雄的光明特质,两种动机对抗与交织,形成了叙事冲突的音乐映射。
配乐和声:情感张力的动态构建
和声通过和弦的色彩变化与进行逻辑,构建音乐的情感张力,在电影配乐中常用于强化场景的情绪氛围。经典电影配乐的和声设计兼具功能性与色彩性,其中功能性和声多用于稳定叙事节奏,色彩性和声则用于表现复杂情感或奇幻场景。《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越狱”段落的配乐属于功能性和声,以持续的属七和弦叠加半音滑行的低音线条,形成悬而未决的紧张感。当安迪冲出雨幕时,配乐和声转为色彩性和声,利用突然转向明亮的大三和弦将压抑后的释放感推向高潮。
配乐节奏:叙事节奏的听觉同步
在电影艺术中,部分片段配乐的节奏速度、节拍感以及重音设计等,会直接画面的剪辑节奏与动作强度。如在动作片配乐中,密集的节奏型配乐常与快速剪辑配合,增强画面的冲击力。《碟中谍》主题曲以小军鼓的切分节奏与铜管的强拍重音,形成紧凑的心跳式节奏,与特工的惊险动作实现精准同步。而在抒情段落中,配乐节奏往往趋于舒缓,通过延长音与自由节奏营造时间停滞的效果。《泰坦尼克号》中“我心永恒”的旋律以4/4拍为基础,但通过大量附点音符与延长记号打破规整节奏,配合画面中杰克与露丝相拥的场景,传递超越时空的浪漫感。此外,节奏错位设计也能产生特殊效果,《低俗小说》中扭扭舞段落的配乐,以切分节奏与画面动作的“半拍差”,强化了场景的荒诞感与复古气质。
在高校音乐鉴赏课中
应用经典电影配乐
在高校音乐鉴赏课中应用经典电影配乐,既能借助其音乐形态与叙事的联动帮助学生深化对旋律、和声等音乐要素表现功能的理解,又能通过音画互文的复合艺术形式,培养学生跨艺术门类的审美感知与综合思维。
内容以音乐形态为核心,建立音乐鉴赏框架
经典电影配乐的创作逻辑是通过音乐形态设计服务于叙事需求,这为学生理解音乐要素的表现功能提供了具象化载体。在音乐鉴赏课上,教师以音乐形态为核心构建要素解析、功能关联、叙事印证的鉴赏框架。以影片《阿甘正传》的配乐鉴赏为例:在要素解析环节,可引导学生聚焦音乐形态的微观构成,分析不同片段中配乐的旋律走向、和声织体等,从音乐审美的角度分析这些音乐形态的美感。然后进入功能关联环节,即基于配乐形态特征鉴赏配乐在电影中发挥的功能,如“珍妮归来”的片段中,配乐转为木吉他的指弹独奏,旋律以五声音阶为骨架,线条呈“下行-上行”往复运动,人声般的细腻滑音模拟情感的犹豫与试探;和声采用开放式挂留和弦,避免明确的终止式,营造“未完成”的情感张力,形成“音画留白”的艺术效果。通过拆解这些微观形态,学生能直观看到“旋律线条的弧度对应情感的起伏”“和声的稳定性关联场景的安全感”,从而建立音乐要素与叙事功能的具象关联。最后的叙事印证环节,教师可通过对比“无配乐片段”与“有配乐版本”的情感差异,引导学生印证音乐形态对电影叙事节奏的推动作用。
方法以体验探究为路径,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传统音乐鉴赏课多为教师讲解、学生聆听的单向模式。而经典电影配乐的音画共生特性,为设计互动性教学活动提供了天然条件。教师可采取情境式教学法,构筑电影片段中的经典场景,让学生通过虚拟体验强化感官联动。例如选取《海上钢琴师》中的“斗琴”片段,先让学生闭眼聆听配乐,记录旋律速度、乐器变化等主观体验;再播放完整音画片段,观察画面中“钢琴师的手部动作、观众的表情反应等视觉信息;最后引导学生对比“纯听觉体验”与“音画结合体验”的差异,让学生意识到音画互文对音乐感知的强化作用。教师还可设计片段再创作环节,选取电影片段,要求学生结合电影画面自主创作配乐。创作完成后,各组展示配乐并阐述音乐设计与画面细节的关联逻辑,其他同学则对音画契合度、要素运用合理性进行互评。
评价上以多元视角为原则,引导学生建立个人审美判断能力
音乐鉴赏课的任务除了推动学生养成认识音乐美的能力,更在于培养学生基于自身经验的审美判断能力。而经典电影配乐的跨文化性和多解读性则为多元评价提供了空间,可帮助学生构建个性化审美标准。一方面,教师需尊重个人体验的主观性表达,拒绝“标准答案”。在分析《美丽人生》中“犹太父亲为儿子编织游戏谎言”的配乐时,有的学生认为手风琴的欢快旋律“是对残酷现实的讽刺”,有的学生则觉得“是父亲用乐观对抗绝望的勇气”。教师应引导学生说明自己的生活经验是如何影响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的。这种评价方式能使学生意识到,审美判断基于个人经验与音乐的对话,而非对权威观点的复刻。另一方面,教师需引入文化语境的关联性分析,拓展评价维度。《卧虎藏龙》配乐中,谭盾将二胡的哀婉与西方弦乐结合,其“中西融合”的风格势必引发不同的评价。此时可引入跨文化视角,引导学生思考电影配乐的文化性是否服务于跨文化传播这一叙事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
结语
经典电影配乐的音乐形态,既是理解电影艺术价值的钥匙之一,也是高校音乐鉴赏课的创新载体。在高校音乐鉴赏课中,教师可依托电影艺术音画共生的特质,发现音乐形态的共通表现规律,这样既能破解传统鉴赏课中纯音乐抽象难懂的困境,又能让学生建立起对音乐之美的核心认知,培养学生跨艺术门类的综合审美思维。
(作者单位:重庆对外经贸学院音乐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