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现实题材电影创作中,《靠近我 看见你》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脱颖而出。这部由江平、范雨林执导,张栩龙、安一萌、樊荟、虞颖编剧,牛犇(小)、李木子、袁霆、孙佳文、马军勤、朱朔燃、何赛飞、梁天、郭晓东、侯天来、王小丫、苗苗、兰岚、陈国星、翁虹、陶玉玲、祝希娟、牛犇、王丽云等新老艺术家领衔主演的现实题材电影即将全国公映。影片通过精心构建的纪实美学、富有张力的叙事创新和细腻的人物刻画,将江苏援青这一现实题材升华为一部具有深刻艺术感染力的电影作品。
电影作为一种强大的艺术媒介,能够通过影像和故事,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靠近我 看见你》以江苏援青“爱心光明行”公益行动为主线,结合苏青两地在对口支援协作中的典型事迹和真实事件改编创作,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的作品。这部电影不仅为观众呈现了一段充满温情与奉献的故事,更让我们看到了对口支援政策在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地区发展以及传递人间大爱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主题与立意:
跨越山海的光明梦想
电影的主题紧扣这一时代使命,讲述了年轻的眼科大夫沈子青在一次手术风波后,陷入信任危机。迷茫之际,女友婷婷跟他摊牌,希望双双出国留学,否则分手。而作为师姐的院长,却建议他去青海换个环境,或许英雄有用武之地。彷徨矛盾间,一个电话促使他决定前往青海……到达青海后,剧烈的高原反应、落后的医疗条件、短缺的设备资金、患者的沟通障碍,让他内心凉到冰点。然而,当地百姓的善良淳朴、前辈的奉献牺牲、患者对光明的渴求,深深打动着他,促使他克服种种困难,决心干出一番事业。
影片立意高远,通过个体的经历,映射出国家对口支援政策的伟大意义;从民族团结的角度来看,片中江苏援青干部与青海当地群众之间的互动真挚。沈子青初到青海时,因文化差异和生活习惯的不同,与当地群众产生了一些误解。但随着“爱心光明行”公益行动的推进,他在为白内障患者治疗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并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与藏族同胞们建立起信任和友谊。这种跨越民族界限的情感交流,生动诠释了各民族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团结一心的美好愿景,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
《靠近我 看见你》通过真实动人的叙事创新与富有诗意的镜头语言,再现了沈子青从长江下游的江海平原远赴三江之源的青藏高原,利用先进的白内障治疗技术为众多患者实施免费手术,给高原人民带去光明与希望。这不仅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为当地的医疗卫生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影片以小人物书写大情怀,展现了两地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双向奔赴的千里山海情。
片中,热情淳朴的藏族牧民旦增大叔是当地群众的典型代表。他熟悉草原的每一寸土地,了解藏族同胞的生活习惯与内心顾虑。当沈子青初到青海,因语言不通、文化差异难以开展工作时,旦增大叔主动带着他走访牧民帐篷,耐心解释“爱心光明行”的公益性质,消解了藏族群众对陌生医疗团队的不信任。旦增大叔用牧民熟悉的“草原雄鹰需要明亮眼睛”的比喻。这种跨越民族的信任传递,生动诠释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团结图景。
在女性角色的塑造中,当地县医院的蒙古族护士苏日娜同样不可或缺。她深知当地医疗资源的匮乏与患者的迫切需求。面对江苏援青团队带来的先进设备,苏日娜主动学习操作技巧,不仅成为医疗团队的得力助手,更在援青团队离开后,将所学技术留在当地,为后续的基层医疗服务奠定基础。片中,苏日娜在手术室外安抚紧张的患者家属、在术后耐心指导康复护理的细节,既体现了医疗工作者的坚守,也展现了援青行动“授人以渔”的深远价值。
此外,《靠近我 看见你》还传递了人间大爱的主题。沈子青等援青干部远离家乡和亲人,来到条件艰苦的青海,全身心投入到公益行动中。他们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只为帮助更多的人重获光明。这种对他人苦难的深切关怀和勇于担当的精神,正是人间大爱的具体体现,能够引发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激发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
叙事与人物:
平凡英雄的成长轨迹
《靠近我 看见你》在叙事结构上采用双线性叙事,一条叙事线索清晰流畅地讲述了沈子青从初到青海的迷茫与不适应,到逐渐融入当地生活,积极开展“爱心光明行”公益行动,最终成长为一名深受当地群众爱戴的援青干部的全过程。另一条副线叙事讲述老一辈援青人铁道兵修筑世界上最高铁路,他们是第一批援青建设者,如果说他们倒在这块高原上是他们的丰碑!那么新一代援青人来到这里,则是他们最大的光荣。这种叙事方式使故事发展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连贯性,观众能够轻松跟随主人公的脚步,感受他在援青过程中的喜怒哀乐与成长蜕变。不得不提的是,著名导演陈国星客串扮演的父亲在影片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情节设置上,电影巧妙安排了一系列冲突与矛盾,为故事增添戏剧性和叙事张力。沈子青在开展手术时,面临技术难题、设备故障以及患者家属不信任等多重困难。在为病情复杂的藏族老人央金老阿妈进行手术时,沈子青面临巨大压力。然而,他没有退缩,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冷静判断,与团队紧密合作,最终成功完成手术。这些情节不仅展现了援青工作的艰辛与不易,也突出了主人公面对困难时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人物塑造是电影的一大亮点。沈子青形象丰满立体,极具感染力。他原本是一名年轻的眼科医生,怀揣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来到青海,他曾产生过动摇。但在目睹当地白内障患者的痛苦和对光明的渴望后,他的责任感被激发,逐渐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在这个过程中,沈子青从一名略显稚嫩的都市青年,成长为成熟、有担当的援青干部,他的成长历程让观众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力量。
除沈子青外,其他角色也刻画得十分生动。援青团队中的援青建筑工程师许辉,是沈子青的精神榜样。许工程师曾多次参与援青工作,因救落水藏族孩子梅朵而英勇牺牲。这个人物的崇高精神境界对沈子青影响很大,使他懂得了“不仅要懂高原、更要爱高原”,用行动来诠释“医者仁心”的坚守。正是在许工程师的引领下,沈子青不仅提升了专业能力,更逐渐理解了援青工作的深层意义,从“为完成任务而来”转变为“为守护光明而留”。此外,电影还通过沈子青远在江苏的女友婷婷,传递了援青工作背后的家属的支持与奉献。
《靠近我 看见你》中的一个情节令人十分感动,沈子青他们乘的公务车从山梁那边爬了上来,因塌方,路被堵住了。拐弯处,一块巨大的山石从天而降,车一头扎向路边的斜坡,翻落在河滩上。此时,藏民们为了抢救江苏来的援青总指挥保卫国,抬着两张木板抄近路接力过河。藏民们摒足了全身力气,爆发地吼了出来:哎嘿优索拉黑黑乌包,哎嘿嘿又来到哟!援青的同志志气高,援青的同志志气高……大家在河滩上深一脚浅一脚地抬着木板,艰难地翻过山涧。此时,山青青,水蓝蓝,云朵朵,从县委书记到普通藏族孩子梅朵,都争先恐后的为之献血……
当地藏族少女梅朵,是沈子青情感融入的“催化剂”。她与年迈奶奶藏族央金老阿妈相依为命,性格内向自卑。沈子青第一次见到她时,孩子躲在奶奶身后,不敢与他对视。为了增强梅朵的自信心,他特意学习简单的藏语民歌,用耐心与温柔逐渐打开孩子的心扉。当梅朵考上西藏民族中学南通班后,让观众看到了援青行动对个体命运的改变,这种细微处的温暖,比宏大叙事更能触动人心。
此外,青海当地的村支书、热情好客的藏族老乡,都有着一颗善良淳朴的心。他们背景各异,性格不同,但都怀着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持、相互帮助。这些人物不仅丰富了电影内容,还使整个故事更加真实可信。
影像与视听:
壮美高原的温情故事
《靠近我 看见你》的影像风格极具特色,将青海壮美的自然风光与温情的援青故事完美融合。广袤无垠的草原、巍峨耸立的雪山、湛蓝如宝石般的天空,通过镜头一一展现在观众眼前,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这些自然景观不仅为故事提供了宏大而美丽的背景,也象征着青海人民坚韧不拔、豁达开朗的性格品质。
在镜头运用方面,导演巧妙采用多种镜头语言增强表现力。表现沈子青初到青海的迷茫与不安时,大量特写与主观镜头聚焦于他的面部表情和眼神,让观众真切感受他的内心波动;展现“爱心光明行”公益行动的宏大场面时,则运用全景与俯拍镜头,呈现援青团队紧张有序工作的画面,突出公益行动的规模与影响力。
旦增大叔带领沈子青走在牧场的路上,将高原的壮阔与牧民的生活紧密结合。镜头跟随两人的脚步,掠过无垠草原、蜿蜒溪流。沈子青熟练地与乡亲们打招呼,牧民们则递上酥油茶,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让壮美的高原不再是单纯背景,而是充满人情味的“家园”。当沈子青第一次为央金老阿妈做初步检查时,特写镜头交替展现老人浑浊的眼睛、沈子青专注的神情,形成奇妙互动,既展现了医疗工作的专业性,也传递出跨民族的信任与温情。
(下转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