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电影正以技术突破为引擎、标准化生产为支撑、协同化发展为纽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工业化纵深迈进。从“流浪地球”“哪吒”等系列到“长安三万里”“长津湖”系列,近年来这些标杆性作品,无不印证着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日臻完善的发展轨迹。这些作品不仅在视觉技术层面实现了从整体“依赖外援”到多环节“自主创新”的跨越,更在制片管理尤其是流程标准化建设等关键领域,展现出中国电影工业正在加速成型的系统性实力与产业基础。
然而,繁荣景象背后仍存在不容忽视的深层短板:本土视效团队虽能实现一些可以与国际对标的视觉效果,却在关键技术研发与原创性突破上力有未逮,至今未能实现高端数字摄影机的国产化;创作团队虽能进行各种虚拟设计、搭建各种复杂的虚拟摄影棚,却尚未建立统一、高效的流程标准体系。这种过度聚焦“应用”、轻视创新研发的倾向,根本上折射出当下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核心矛盾——技术自主能力不足与标准化体系缺失的双重制约。
纵观电影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技术自主始终是电影工业化的根基。从胶片时代到数字智能革命,从物理特效到数字特效与虚拟制作,技术自主程度直接决定了工业化水平的高下。反观当下中国电影技术现状,自主能力不足集中体现于三大困境:基础软件领域,剪辑、特效、调色等核心工具仍严重依赖国外产品;高端硬件领域,如高端摄影机、动作捕捉及虚拟制片系统,仍以进口为主导;核心人才领域,兼具艺术素养与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依然稀缺,人才断层已成为制约技术突破的关键瓶颈。上述问题的产生,实际上是由历史和现实双重因素交织所致,具体可归纳为三个主要成因:
一是产业模式的路径依赖。长期以来,中国电影产业以“项目制”为核心、追求“短平快”的资本运作机制,始终将即时票房回报作为核心目标,导致资本更青睐“IP改编+流量明星”类短周期、高回报项目,不愿投入周期长(三五年以上)、风险高(研发成功率难预判,失败率或超50%)且与短期收益无直接关联的底层技术研发——如虚拟渲染引擎、摄影机芯片与图像传感器等领域,已成为资本“盲区”。这种“即时票房主义”的短视效应,进一步固化了“重应用、轻研发”的路径依赖。
二是协同生态的壁垒间隔。事实上,当下电影产业与科技领域之间的“孤岛效应”,既是传统行业分类的现实结果,也是观念滞后的直接体现。在当代跨行业融合的发展趋势下,这种滞后效应直接导致协同创新机制的缺失:一方面是科技与产业间的错位关系,技术研发团队难以深入理解影视制作的真实需求,导致研究成果与产业应用脱节;另一方面是跨学科人才的匮乏,长期以来,“分科治学”的壁垒导致高校教育中缺少交叉课程的设置,高校影视专业侧重艺术创作、科技专业侧重技术研发,这也使得兼具艺术审美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供需失衡,进一步加剧了产业人才的现实困境。
三是标准制定的共识难题。行业标准化的本质是“利益与资源的协同整合”,需龙头企业牵头、全行业达成共识。但由于当前市场竞争激烈,各家制作公司的技术路径存在明显差异,且部分企业视自有技术为竞争壁垒,不愿开放共享,导致市场自发形成统一标准极为困难。因此,仅靠市场自发难以形成统一标准,亟须行业协会或政府层面主动引导协调。
正是基于此,能否有效建构“自主可控、标准统一、协同高效”的产业新生态,在根本上是涉及中国电影工业化能否得以有效建立并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要实现这一目标,需紧扣“以技术为核心引擎、以标准为保障基石、以人才为根本动力”的发展逻辑,从三个维度协同突破:
一是在技术破局层面,需转变发展逻辑,推动从“单点突破”向“系统创新”转变。因此要摒弃“大而全”的传统思路,聚焦产业发展最紧迫、受国外制约最严重的环节——如虚拟引擎技术(Virtual Production)、高端摄影与动作捕捉系统、专业级图像传感器等,实施重点攻坚策略。可由国家牵头构建协同模式,攻坚核心技术。组织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如华为、阿里、字节跳动等)与艺术院校、创作团队等,组建联合实验室,构建“需求—研发—应用”闭环。同时有效推动科技巨头跨界赋能,将5G、云计算、AI等先进技术应用于远程协同拍摄、云端渲染、虚拟角色生成等领域,通过“技术授权+联合开发”,将通用科技优势转化为电影专属的解决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起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已将“关键技术研发”“国产技术应用”“行业标准研制”纳入重点扶持范围,对符合条件的研究机构和标准化项目给予一定资金的补贴——这一政策为电影工业化新生态的构建提供了重要支撑,但仍需配套 “产学研协同机制”“标准认证体系” 等细则落地,才能真正释放政策效能。
二是在标准化破局层面,需要从以往的“各自为战”推进“流程再造”的发展转变。建议由国家级电影机构或行业协会牵头,制定覆盖前期预演(Pre-viz)、拍摄数据管理、后期数字资产交互的通用技术标准。鼓励头部企业在基于“利益与资源的协同整合”的基础上,针对制片管理流程(SOP)与全行业进行深度交流,形成有效的示范效应,实现资源与流程的整合协同。
三是在人才破局层面: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推动从传统基于分科治学的“工匠型”,向当代跨学科的“体系化”培养转型。同时,深化产教融合,支持高校与一线企业共建实验室,甚至合设课程,聘请资深从业者与产业专家担任导师,将直接的实践经验转化为可传承的系统知识。可设立专项基金,资助青年技术人才赴海外顶尖机构交流访学,打破人才断层困境。
当下,中国电影工业化已进入升级换代的关键时期,未来挑战仍然艰巨。破局的关键在于通过技术自主、标准统一与生态协同,推动中国电影工业实现“体系化、高质量、可持续做事”的发展。成熟的工业体系不仅是技术基础设施,更是创作驱动、文化创新与艺术表达的重要保障。它能够将创作者从技术困境与管理混沌中解放,使其更专注于叙事本身,最终推动中国故事以世界级水准获得传播与认同。正是基于此,唯有确立长期主义的战略心态,构建技术自主、标准统一、人才协同的电影工业生态,才能真正实现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作者单位: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