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摄制出品的纪录电影《地上的云朵》学术研讨会暨主创交流会近日在中央民族大学举行。与会专家从家国情怀、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国际传播、创作理念、电影诗性、社会价值等方面展开了多维度、深层次的学术交流。大家认为,这部小成本纪录电影以其真实的影像语言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成功践行了“扎根生活、讴歌时代、反映人民心声”的创作理念,通过真实叙事与多维艺术探索,彰显了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的独特魅力,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影像叙事提供创新范式。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认为,《地上的云朵》浸润着深沉的家国情怀,情感表达自然流淌,在静水深流中传递出真实的幸福感,实现了艺术质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融合,展现了中国纪录电影的真诚与温度。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道新认为,影片不依赖于歌颂的修辞,而是通过真实的劳动场景与亲情细节传递真挚情感,自信地展现新疆普通劳动者的辛勤劳动与日常生活,也体现了纪录片人以及中国纪录电影整体的文化自信,真实呈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雷建军特别关注到影片细腻的日常生活叙事,认为《地上的云朵》以专业纪录手法展现日常劳作中“静水流深”的力量,展现了纪实影像的美学深度与社会价值。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文化研究部主任左衡概括《地上的云朵》是一部在文化上实现“升维”的纪录片,影片既聚焦具体人物的生活轨迹,又超越个体层面,引发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命题的哲学思考。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肯定《地上的云朵》以“内在客观视角”细腻记录多民族家庭生活,展现文化融合的真实画卷,将田间劳作、家庭温情与诗意画面自然糅合,为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提供了成功范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民族影视与非遗影像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赵丽芳认为影片凭借耐心克制的镜头语言捕捉人类共通的情感纽带,既呈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乡土叙事画卷和新疆南部乡土社会美美与共的生动图景,又于国际传播中激起深刻共鸣。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朱靖江从人类学视角指出影片采用整体论拍摄方式,呈现不同社会关系下的农业生产方式,为民族志影像创作提供重要范例。
《地上的云朵》正是通过细腻捕捉生活的本真样貌,让这片土地上的故事成了每个人都能听懂的情感语言。新华社北京分社常务副总编辑乌梦达表示,《地上的云朵》通过“小而美”的叙事策略,用“地上的云朵”这样一个符号意象讲述了新疆棉的真实故事,这种“非演绎真实”具有很强的传播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传播规划局处长李宇认为影片在共情传播、柔性叙事上表现突出,国外观众对亲情、家庭、劳动方面的共情说明其在国际传播上值得关注。
对此,“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中央民族大学美国籍专家马克·力文(Mark Levine)进行了呼应,他对影片中棉农真实生动的日常生活产生强烈共鸣,认为作品所呈现的家庭温情能跨越国界,为国际观众理解当代中国打开了一扇真实的窗口。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张龙特别强调了影片的“共情力”,他认为这部影片借由相似的生活经历与共通的情感类型,以如诗般的叙事编织出生命的意义。来自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韩国等国的留学生代表充分感受到了这份“共情力”,他们在交流中提到,尽管存在语言障碍,但影片质朴真实的镜头让他们切身体会到新疆棉农家庭的亲情纽带与坚韧乐观的生活态度。这种跨越文化的情感共鸣在荷兰展映时同样得到回应,有观众感慨“全球农民对土地的依恋如出一辙”。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影片所呈现的真实质感与情感共鸣,来源于创作团队对“最小干预”纪实原则的恪守。导演以沉静而专注的镜头语言,将叙事空间交还给棉农本身,使日常劳作与家庭生活自然流淌出诗意与力量。研讨会上,真实、共情成为专家们口中的高频词,这背后正是导演团队不干预、静静地等待的创作理念。该片总导演刘帼轶分享创作体会时说:“从策划拍摄剪辑到上映的整个过程当中,我感触最深的是尊重和真实。尊重事实、尊重被拍摄对象、尊重观众、尊重自己内心的真感受。正是这份弥足珍贵的尊重和真实,让影片能一步一步踏实地往前走。”
此次研讨会围绕纪录影片《地上的云朵》展开了兼具学术深度与现实关怀的讨论,推动新时代纪实影像在讲好中国故事、增进文化理解、凝聚共同认知方面的理论探讨。影片主创以四年坚守诠释“真实”的力量,以质朴而富有诗意的镜头呈现劳动者与土地的深情,映照出家与国、个人与时代之间的紧密联系。《地上的云朵》通过真实的记录与真挚的情感,使观众得以体认共同的价值与情感纽带,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与认同,也展现了中国纪录电影在温暖人心与启迪思想上的独特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