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题材影片几乎可以成为一个专门的电影类型,在影史上留下了诸多经典。今年恰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暑期档《南京照相馆》《东极岛》《山河为证》等抗战题材影片引发了观众的热切讨论。三部影片满意度均达到“满意”区间,尤其是《南京照相馆》以88.5分登顶档期榜首,其观赏性(87.3分)、思想性(88.9分)、传播度(90.5分)三大指数均创近三年暑期档调查纪录;《东极岛》以86.4分居档期第四。《山河为证》作为暑期档为数不多的抗战纪录影片,全景式呈现了中国人民14年抗战的艰辛历程,通过九一八事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重大历史事件和关键战役的真实影像,生动再现了当年战场的惨烈状况。值得一提的是,片中不乏尘封多年、首次公开的珍贵影像档案,创作者利用AI技术赋能影像修复,带观众重回历史现场,极大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
改档在9月18日与观众见面的《731》也在上映一周之内票房迅速突破12亿元,创下了多项市场纪录。但随着影片口碑扩散,网络上出现了评价较为两极化的现象,有观众认为“监狱戏份集中展示被囚人员的生存状态,很能激发人的反战精神和爱国情怀”,但也有观众写道“这么好的题材拍成越狱,浪费了”……事实上,这类影片中遭遇不同口碑境遇的并非《731》这么一部,这不禁让人思索——观众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二战题材电影?
二战题材故事片应当有创意边界
同样是真实历史改编,为何《731》和《南京照相馆》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质感?《731》本质上并不是一部强纪录性质的故事片,甚至在剧本风格上带有浓烈的超现实主义倾向——片中反复出现王永章带领大家越狱成功,陈明亮自在地飞在半空的画面,越狱计划实施过程中王永章两次在有日本人操作的情况下如入无人之境穿过焚尸房;结尾处,埋尸深坑里涌现大量幸存者并搭成人梯向上攀登……这些段落无疑都在提示影片的超现实属性,甚至,影片在越狱主线上的处理也明显游离于观众对现实题材的想象之外,投射出《肖申克的救赎》《越狱》等经典影视剧的影子。
反观《南京照相馆》,它是一部充满历史在地气息的二战题材电影,处处充盈着现实主义精神。影片大量使用不同地域方言以还原当时南京作为首都的多地域人员构成;在叙事上更是本本分分循着现实主义路径,步步为营讲述一个照相馆内的几个中国人如何通过帮助日本人洗照片生存下来,并将那些可以作为南京大屠杀证据的照片保存并传递出来的故事。
两种完全不同的创作路径造就了《南京照相馆》与《731》完全不同的影片质感,也决定了它们给予观众的不同观影感受。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说,《南京照相馆》所遵循的创作路径无疑是更符合观众对此类影片的观影期待,只要故事叙事上不出错,剧本合理,这类影片很容易与观众产生深度情感联结,进而获得正向的口碑评价。而《731》的创作路径显得更为冒险,它当然是相对创新的,但同时也对观众过往观影经验提出了明显挑战。这样的电影,除非其叙事的精巧或视听的震撼能够征服观众,否则很容易在对观众的挑战中败下阵来,最后形成口碑的两极化甚至是负面化。
讨论这两部片子不同的创作路径,本质上是对二战题材电影创意边界的一次摸索。有的类型可以任凭创作者驰骋想象力,但有的类型则更需要创作者在万千创意中精准地把握住最恰切的那一种。至于何为“恰切”,则由创作者的创作能力、观众的接受程度、营销与观众之间的连接度等因素共同决定。
二战题材纪录片应当有鲜明立场
暑期档上映的《山河为证》和2023年上映的《里斯本丸沉没》等大批抗战纪录片都有鲜明的态度立场,这是二战题材影片的必要前提,即使纪录片也并不能因其客观中立的价值评价而免于此种前提。
《山河为证》是历史的泣血追问,是对过往抗战史诗的记忆确认。《里斯本丸沉没》是对里斯本丸号沉没事件的一次抽丝剥茧。前者是宏大的集体记忆,后者是事件化、个人化的历史细节。而无论集体记忆还是个人的口述史,都是对历史的讲述和记录,是一种“见证”和“疗愈”的过程,也是对抗遗忘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方式。
《山河为证》摒弃了传统的、以领袖和重大战役为核心的编年史叙述,转而深入挖掘幸存老兵、支前民工、医护人员等“小人物”的个人记忆。这正是“新史学”所倡导的“自下而上”的历史观,力求通过普通人的视角,构建一幅全民抗战的“人民史观”图景。影片通过汇集来自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记忆碎片,将其编织成一个统一的、关于“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集体叙事。片中的“山河”被赋予历史见证者的角色,超越地理空间,成为文化记忆的场域。它们沉默却永恒地见证了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苦难与辉煌。这种意象将历史记忆与国土家园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发了观众更深层次的爱国情感和守护家园的使命感。
《里斯本丸沉没》聚焦于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这个故事连接了中国、英国和日本三方,超越了单一国家的叙事框架。它构建了一个关于战争灾难与人道主义光辉的跨文化记忆。纪录片通过幸存者(包括中国渔民和英国战俘)颤抖的声音、含泪的双眼和详细的回忆,将观众带入那个恐怖的时刻。这种直接的“见证”具有强大的伦理力量,它迫使观众直面历史的残酷,完成对受害者的哀悼,并思考和平的珍贵。这是对历史创伤的一种影像“疗愈”。许多类似里斯本丸的事件,在宏大的战争史中可能被忽略。纪录电影扮演了“考古学家”的角色,挖掘被主流叙事边缘化的历史片段,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历史完整性的一个重要补充。
巧的是,《里斯本丸沉没》与今年暑期档上映的《东极岛》选中了同一个历史事件,分别以纪录片和故事片的两种不同类型呈现了里斯本丸沉没事件。与《里斯本丸沉没》的跨文化国际视角不同,《东极岛》以渔民救人为主线,铺陈中国渔民的热血与道义。两种视角形成一种对照,不同的创作类型互为补充,对同一历史事件进行了两种艺术表达。在《里斯本丸沉没》中,创作者有着非常清晰的历史站位,即拨云见日展现中国渔民在日本法西斯暴行下所彰显出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性光辉。它添加被救助方的视角去诉说历史,三方取信,为这一事件寻找到更为充分的历史证据。
由上可见,二战题材的纪录片不仅需要大量的历史素材,更需要创作者坚守抗战立场,站在反法西斯的立场上,站在人民一边。
二战题材影片应当
满足观众的爱国反战情绪
无论故事片还是纪录片,观众走进影院之前就已经对二战题材电影有了一定心理预期,在这种观影期待中爱国反战情绪占据相当大的比重。作为创作者,不得不在这类题材的创作中考虑观众的期待视野,满足观众的基本情绪需求。
暑期档票房冠军《南京照相馆》极大激发了观众的爱国情绪,在叙事上,影片超越“受害者叙事”,处处呈现角色在绝境中闪耀的人性微光,几人抽签决定去留的画面让人动容,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底层互助让观众落泪。这些情节激发出的不是卑懦,而是“我们的先辈竟如此艰难又如此伟大”的爱国慨叹。在对战争的控诉中,影片并未局限于呈现战争对受害者的影响,相反,它聚焦个体的崩溃,有着“去妖魔化”的反思,日军军官角川的精神崩溃和最终的自杀,是对战争最彻底的否定。观众通过他的眼睛和心灵,感受到的不是对特定国家的恨,而是对战争本身如何摧毁一切的深刻反思。
仍在档的《731》虽另辟蹊径讲述越狱故事,但在片中也不乏大量直观呈现731细菌实验、冻伤实验、火烧实验等残酷实验的真实画面,如同历史检察官一般将加害者的暴行一一检举揭露在观众面前,以极致的残酷诱发观众对于战争、细菌战的本能性厌恶;以直白的姿态凝聚集体记忆,指向“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家国叙事。731部队的罪行不同于一般的战场厮杀,它是披着“科学研究”外衣的、系统性的、冷酷至极的邪恶。这触及了现代文明的一个深层恐惧——当科技与权力结合而失去伦理约束时,会带来何等灾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影片《731》的反战主题带有强烈的现代性警示意味。
无论是二战题材故事片《南京照相馆》《731》《东极岛》,还是纪录片《山河为证》《里斯本丸沉没》,故事片和纪录片如同硬币的两面,共同建构着中国抗战记忆书写的完整图谱。前者用人性的微光照亮战争的黑暗,让观众在悲伤中生出对和平的珍惜;后者用地狱的景象展示战争的恐怖,让观众在震撼中坚定对战争的抵制。它们从情感和理性的双重维度,共同滋养着观众心中那份基于历史创伤的、深厚的爱国情怀与坚定的反战信念。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2022级博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