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脱胎于2023年现象级短片《中国奇谭·小妖怪的夏天》,主要讲述了浪浪山小妖怪们为了生存假冒唐僧师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经,在取经路上通过为百姓降妖除魔逐渐找到自我存在价值的故事。该片上映之后,不仅以独特的二维水墨国风美学刷新暑期档电影票房纪录,更以其深刻的现实关照和情感共鸣,引发了跨越年龄、职业和圈层的广泛社会讨论。“浪浪山”“Nobody与打工人”等话题持续占据社交媒体热搜榜,使其从一部单纯的娱乐产品演变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
从英雄史诗到平民史诗的视角转换
近年来,国产动画电影持续焕发蓬勃生机,在技术视效与宏大叙事领域取得长足进步之余,部分作品开始将视角下沉,聚焦于宏大神话谱系中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微小个体,并由此生发出极具现代意义的寓言故事。《浪浪山小妖怪》跳出了中国传统动画长期沉溺的“英雄中心主义”范式,不再聚焦于孙悟空、哪吒等天生神力的传奇角色,而是将镜头对准了宏大神话谱系中最为微不足道的底层无名小妖。这种视角转换,完成了一次从“英雄史诗”到“平民史诗”的叙事革命。
去神话化:浪浪山作为微观社会与职场隐喻的建构。影片剥离了传统西游故事的光怪陆离与浪漫色彩,将浪浪山构建为一个高度写实化的微观社会。在这里,妖怪们不再以吃唐僧肉为终极目标,而是像现代社会的个体一样,需要应对日常的工作任务、严格的绩效考核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大王洞成了一个封闭的公司,熊教头是作威作福的中层管理者,狼主管是严苛的督导,而小猪妖、蛤蟆精等则是挣扎在底层的打工人。这种去神话化的处理,消解了观众与奇幻题材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一个妖界故事具备了强烈的现实指涉性,为共情的发生提供了前提。
普适性角色:小猪妖及其伙伴的“无名者”设定与大众镜像。小猪妖及其伙伴被刻意塑造为没有名字、没有强大法力、没有背景的Nobody。它们不再是传统故事中功能单一的反派爪牙,而是具有丰富情感、个人诉求与内心挣扎的立体个体。小猪妖的勤奋与迷茫、蛤蟆精的体制情结、话痨黄鼠狼的隐忍与克制、社恐猩猩怪的怯懦与善良,共同拼贴出一幅当代普通人的群像。这种无名状态,恰恰构成了一个空白的身份容器,允许来自不同背景的观众轻松地将自身处境、情感与梦想投射其中,从而建立起强烈的情感连接与身份认同。影片的英文名“Nobody”画龙点睛地概括了这一核心设定。
社会现实符号的精准植入
KPI的考核、无效内卷、体制情结等现代职场符号被精准植入《浪浪山小妖怪》之中。小猪妖为了完成“一天内造出一千支箭”的KPI,去恐吓樵夫;小猪妖和蛤蟆精为了博得大王的青睐,陷入无效内卷;蛤蟆精长期困于“体制情结”,被大王洞通缉之后,仍不舍丢弃体制的象征“大王洞腰牌”。这些令现代打工人会心苦笑或深感刺痛的职场符号,构成了一个强大的职场隐喻系统,让影片成为一面映照现实的工作之镜,瞬间引爆了广大职场群体的共鸣。
另外,家庭在《浪浪山小妖怪》中,扮演着情感避风港的角色。影片通过对小猪妖与母亲及父亲互动的情节,植入了一套“乡土情结与家庭伦理”共情符号,触动了中国人文化基因中最深层的部分。这套乡土情结与家庭伦理的共情符合,主要通过“妈妈的水壶”“父亲的酒与绝招”等具象化的符号呈现,母亲对小猪妖的爱,通过“劝小猪妖喝水”的情节设计呈现,父亲的爱则通过暗自传授小猪妖及其伙伴“合体绝招”彰显。
“共情—代入—宣泄—认同”
的情感结构
《浪浪山小妖怪》的成功不仅得益于社会现实符号的精准植入,更在于它组织了一条完整而流畅的情感体验路径,形成了一个“共情—代入—宣泄—认同”的心理闭环。无名小妖怪们的边缘人物角色特点和现实社会遭遇,不可避免地引起电影观众对角色的深度共情,同时,电影观众将自己成功代入角色,深刻感知角色遭遇的一切。当观众的代入感达到一定程度,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积压的挫折感、无力感、愤怒情绪便找到了一个合法且安全的宣泄出口。观众情感的最终宣泄点往往被安排在主角的反抗或情感爆发的时刻。小猪妖、猩猩、蛤蟆、黄鼠狼合体吊打剧中反派老鼠精和弥勒佛童子的段落,便是电影观众情绪的宣泄口。在这里,观众得以借由角色的行动,象征性地完成自己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抗争,将积压的情绪酣畅淋漓地释放出来,从而获得巨大的心理快感和情感净化。宣泄之后,观众收获的是一种积极的价值认同和精神力量,即对小妖们追求自我价值的认同,他们认同了“小人物也有追寻自我价值的权利”这一观念,并将这种由影片激发的情感力量转化为面对现实生活的些许勇气。这个闭环的完成,使得观众对影片的情感依附超越了观影过程,形成了持久的情感连接和正面的口碑传播,从而反哺了影片的破圈效应。
结语
国产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以其独特的平民视角和深刻的情感共鸣,实现了现象级的跨圈层传播,成为观察当下社会情绪与文化心理的一个典型样本。影片的成功,在于其通过精湛的艺术手法将个人叙事升华为时代寓言,精准捕捉并有效回应了当代青年普遍存在的生存焦虑与精神诉求,其情感动员机制为中国动画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连接大众情感提供了重要启示。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文系安徽师范大学校级项目:抗美援朝电影中的流行地缘政治学:银幕再现与观众接受(编号:2022xjxm014);安徽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后疫情时代红色电影文化传播对海外留学生国家认同的影响研究(编号:2022AH050154)的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