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在发展过程中重要的遗迹,是历史、文化及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因此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可以提高大众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度,促成文化多样性和跨文化交流的实现。电影艺术中的历史场景复原,主要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重现文化遗产的壮丽场景让大众在身临其境的过程中体验历史风貌和文化魅力,从而达到传承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目的。因此,历史场景复原在实现了文化遗产的保护的同时,也对文化遗产的空间设计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
一、历史场景复原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作用
历史场景复原对文化遗产保护有积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历史场景复原亦是对遗产实体的保护。文化遗产包含遗址、遗迹及艺术品等,是历史和文化的具体表现。在场景复原的过程中可以实现破损、受损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呈现,以数字化技术展现其原貌和特征。即使这些文化遗产已经消失人们仍然可以通过场景复原来对其进行欣赏,在遗产实体保护的同时实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第二,历史场景复原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除了物质文化外还包含如传统技艺、习俗及礼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场景复原技术可以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提炼为教育、培训资源供学习和研究。比如,可以通过虚拟仿真技术真实再现传统手工艺的制作流程,让其不至于随着时代发展的脚步失传。第三,场景复原可以增加文化遗产的时代内涵。文化遗产是深厚历史的具体载体,体现着人类发展史,更是人类智慧文化的再现。借助场景复原可以将静态的文化以动态的文化展示出来,让大众更好地了解历史发展脉络。比如,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将历史实践与文化遗产的交互式互动,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历史的情境和文化的氛围,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四,场景复原强化着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需要多学科共同参与。通过场景复原技术为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沟通研究搭建广泛的平台,实现文化遗产的综合性研究,从而为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提供更多科学性、有效性的支持与指导。
二、历史场景复原对文化遗产空间设计的启示
结合技术创新与叙事重构,电影艺术中的历史场景复原为文化遗产空间重构带来全新的思维方式,其通过逼真场景的营造、活化利用及沉浸式体验进一步创新着文化遗产的空间设计。第一,真实性营造:历史肌理的微观解码。借助高清影视和数字修复技术。电影历史场景复原可以进一步放大文化遗产中的细节部分。比如,在纪录片《河西走廊》之中,高清复原了敦煌壁画材料及创作细节,以近乎“昨日重现”的方式为大众带来美轮美奂的历史体验的视觉盛宴。因此,在文化遗产空间设计中可以参考这一手法,通过微观角度与广色域数字色彩的运用,充分展示文化遗产的历史沧桑、细节特点,将其应用在非遗文化展示中可以让大众充分体验历史文化遗产的细节之美。第二,活态化传承:动态叙事的场景重构。电影艺术中的历史场景复原实现了静态历史的活化展示,以此来展现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比如,在《末代皇帝》中,通过平行展现溥廷生活与现代监狱场景,将故事与现实结合来增强历史体验。对于文化遗产的空间设计而言,可以打造过程性体验的布局范式,来达到活化传承的目的。具体而言,可以借助虚拟技术将文化遗产艺术品的制作过程展示出来,观众借助虚拟仿真设备体验艺术品的制作流程,实现文化遗产的“参与式工艺复现”,更好地实现文化遗产的传承利用。第三,沉浸式体验:多感官通感的场景营造。电影艺术中的历史复原多结合航拍、声音造型等技术,为大众构建多层次的历史感知。在纪录片《河西走廊》中,结合铠甲反光质感、战马沙尘运动轨迹再辅以苍凉旋律,造就了“视、听、触”三位一体的感官体验。对此,在文化遗产的空间设计中,可以采取历史环境模拟方式,从视觉、听觉、触觉三个方面为观众构建多样化的感知空间,观众在其中的每一步均可以感知文化遗产的脉络,实现观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历史场景的参与者。第四,时空叠印:历史逻辑的当代转译。蒙太奇艺术展示方式在电影历史场景复原中应用较为广泛,其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对于文化遗产的空间设计方面也可以采取这一方式。在古建筑文化遗产的空间布局中借助虚拟技术,土楼夯土墙的现代修复过程被投影在原始墙面上观众以手势来控制时间变化,实现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达到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使文化遗产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动态载体。
三、结语
电影艺术中的历史场景复原不仅带来了沉浸式的感官体验,也为文化遗产的空间设计带来新的思路,历史场景复原的过程也是对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在历史遗产文化的空间设计中,要立足于文化遗产本身,通过真实再现、活化传承、沉浸式体验及与现代的融合,丰富文化遗产的历史内涵。此外,电影艺术中历史场景复原对文化遗产的启示还体现在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即在真实复刻历史风貌的同时通过艺术手段提升文化遗产空间的美感和吸引力,创造出既具有历史价值又富有艺术魅力的作品。
(作者系长江职业学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