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评价改革的深入推进,对幼儿教师的评价也逐步由单一量化标准转向多元、综合和人性化的健康评价生态。近些年涌现出的一些优秀教育题材电影,以艺术化塑造,展现了教师评价范式从标签化判定到可能性激活的迁移过程,为幼儿教师自身职后成长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这些影片中都或多或少地展现了教师突破“经验型”“分数导向”等评价固化认知的教育实践探索,揭示了评价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
本文将结合2024年的电影短片《春风化雨》和2023年电影《老师,别哭》两部作品,从标签认知解构、可能性激活与生态构建三个维度,探讨教育题材电影是如何映射并推动了幼儿教师评价范式进行现代转型的。
标签认知解构:从“能力预设”
到“发展动态”的认知突破
在传统的教育认知中,幼儿教师往往被贴上“保姆型”“基础型”等固化标签,这种评价忽视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动态性,忽视了幼儿教师职业发展的丰富性。《春风化雨》正是通过实习教师唐峰的成长轨迹,撕开了标签化评价的片面性。影片中,唐峰初入幼儿园时,因不熟悉幼儿情绪管理便被贴上了“不合格教师”的标签,资深教师刘春雨并未否定其潜力,而是通过“三维反思日志”(教学行为记录、儿童观察笔记、理论对照表)引导其重构教育认知——即通过认知迭代打破“经验权威”的角色桎梏。当唐峰从机械执行教案转向观察解读幼儿需求,最终设计出“自然探索区”课程时,他显然不再是被赋予标签的“菜鸟”——这也侧面印证了教师评价应摒弃预设性标签,转向对其专业成长过程的动态追踪。《老师,别哭》中,主人公的行为表现也体现了对教师固化标签的认知突破。影片中,乡村教师贾思婷面对“乡村教师能力有限”的偏见,并未因此而放弃对教育知识理念的探索和改进,而是通过记录幼儿诗歌创作、追踪幼儿成长档案等方式,为孩子们构建起个性化评价体系。影片中“五个孩子五种教育方案”的情节设计,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倡导的“尊重个体差异”理念相互印证,有效地揭示了幼儿教师职后成长的首要路径:唯有先解构外界赋予的固化标签,才能开启专业自主发展的可能。
可能性激活:从“标准化教学”
到“创造性实践”的范式转型
电影中对幼儿教师评价范式的探索,还体现在给予教师充分的实践创新机会,从而激活教师专业发展的多元可能性上。《春风化雨》中,刘春雨指导唐峰构建的“沙池探究课程”,采用了“自由探索-问题聚焦-工具支持-深度探究-成果表征”的五步流程,这正是瑞吉欧教育理念中“环境作为第三位教师”的实践路径。影片用蒙太奇手法对比传统“填鸭式”教学与生成性课程的差异:当幼儿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探究沙粒形态时,教师的角色也从“知识传授者”转型为“探究引导者”,其评价标准自然从也就从传统的“教案完成度”转向对“幼儿探究深度”的引导。这也就意味着,教师能力的评价标准——幼儿教师的专业价值,已经由“标准化教学”转为“创造性实践”。而《老师,别哭》则通过乡村教育场景,展现了在资源受限情况下教师教育策略创新的可能性。主人公贾思婷利用田间作物设计“自然测量课程”,用废旧材料制作教具,这样的情节并不仅仅是电影中的“典型桥段”,更可以是现实中幼儿教师职后成长可参照的典型路径。此外,影片还有意借助家长态度的转变侧面体现了教师评价范式迁移的另一路径——家园共育。教师的成长与家长的配合和促进密不可分。正如电影中孩子们用诗歌记录的课程体验所言:“老师的手,把石头变成星星。”这种诗意表达恰是教师突破标准化教学、激活教育可能的最佳注脚。
三、迁移路径:从“个体成长”到“生态构建”的系统支持
教育题材电影的深层价值,在于将教师个体成长的经验转化为可迁移的范式路径,为幼儿教师职后发展提供系统参照。比如,《春风化雨》中构建的“1+N”导师制(1名资深教师带领多名新教师),充分体现了“三维成长共同体”理论,从专业对话到实践创新,再到文化浸润,从而真正实现“春风化雨”。影片中每月一次的“教学问题研讨会”,打破了教师孤立成长的困境,展现了“团队协作”在评价范式迁移中的关键作用——当教师评价从“个体考核”转向“团队共生”,其专业成长便获得了持续动力。而《老师,别哭》中,贾思婷通过短视频记录幼儿成长,意外引发城市志愿者对乡村教育的关注,也提示我们教育评价改革不仅是系统内部的问题,社会的支持与关注也很重要。由此可见,教师健康评价生态的构建,需要从多个方向突围:以老带新、建立教研共同体,开展家园合作,吸引社会支持等。
这两部教育题材电影,以艺术化表达完成了对教师评价范式迁移的完整叙事。从《春风化雨》中唐峰的蜕变,到《老师,别哭》里贾思婷的坚守,这些影片角色经历证明了幼儿教师职后成长的核心路径,在于突破固化评价的束缚,在认知的不断转变中唤醒专业自觉,在实践创新中激活职业发展可能,在生态构建中实现专业能力的持续成长。这两部教育题材电影所呈现的这种教师评价范式的迁移,不止为幼儿教师职后成长提供了实践参照,更为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注入了人文关怀的温度,这是因为教育的真谛,就在于相信每一个生命都能拥有无限可能。
(作者单位: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课题:吉林省民办高校“破五唯”典型经验研究(项目编号:GH22872)和吉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一般课题:新《规程》指导下幼儿教师职后培训有效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JKH20171059SK)的研究成果。
 
   
 放大
 放大 缩小
 缩小 默认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