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音乐文化的发展,在传播媒介上大致经历了口语传媒、乐谱传媒、电子传媒三个历史阶段,正是这三个阶段的衔接与相互渗透,使其有了多途径、多元化的普及与提高。对于仅仅有近百年历史的电影与电视艺术而言,非遗音乐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浓缩,是一位古老的“智者”,当“年轻”的影视艺术与“古老”的非遗音乐相遇,非遗音乐文化不仅会在某种程度上对影视作品的整体美学风格产生影响,而且扩大了非遗音乐文化的传播范围,实现非遗音乐的活态传承。
一、非遗音乐文化的内涵
非遗音乐文化,是经国家各级文化部门认定,在特定地域或民族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以声音、技艺、表演为核心载体,承载族群文化记忆、审美意识与生活智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包括民间歌曲、传统器乐、戏曲音乐等多种形式。相比其他艺术形式,非遗音乐文化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深厚的文化关联性,非遗音乐并非孤立艺术形式,而是与特定群体的生产劳动、民俗仪式深度绑定,例如秦东地区的华阴老腔,源于黄河岸边船工号子,歌词内容围绕航运、耕作展开,演唱时的嘶吼唱腔,既是对劳作场景的还原,也承载着当地民众对抗自然的坚韧精神。其次,非遗音乐文化具有鲜明的技艺传承属性,依赖“口传心授”的传承模式,从乐器演奏技巧到唱腔处理,均需传承人长期实践积累,比如传统乐器的演奏风格和指法技巧影响艺术呈现,一些戏曲唱腔的技巧也需通过师徒相传才能掌握,比如华阴老腔的“喊唱”技巧,或者板胡伴奏的“苦音”处理等。并且非遗音乐文化以独特的音乐语言为标识,无论是调式运用还是音色表达,都形成文化身份象征,比如华阴老腔以“徵调式”为主,旋律中的四度、五度大跳,配合梆子的铿锵节奏,构成秦东地域独特的音乐符号。
二、非遗音乐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非遗音乐文化表现形式丰富多元,且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稳定体系,但主要可以分为民间歌曲、传统器乐以及戏曲音乐三大类。其中民间歌曲与民众生产生活场景紧密结合,可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等类型,劳动号子节奏与劳动动作契合,用于协调节奏、缓解疲劳,山歌旋律自由,展现地域风貌与情感;小调结构规整,常用于日常娱乐,秦东地区的韩城秧歌便属于民间小调范畴,以“一唱众和”形式呈现,歌词多即兴创作,兼具娱乐与民俗功能。传统器乐方面,非遗音乐涵盖弦乐、管乐、打击乐等,每种乐器均有独特技法与音色,如二胡的揉弦传递细腻情感,唢呐的高亢烘托热烈氛围,华县皮影戏的伴奏器乐便是典型代表,以板胡、二弦为旋律乐器,配合梆子、鼓等打击乐器,形成“文场”“武场”分工明确的体系,其板胡演奏技巧直接服务于皮影戏的叙事节奏。戏曲音乐作为重要分支,融合唱、念、做、打,音乐部分包括唱腔与伴奏,唱腔依角色行当形成风格,伴奏构建叙事节奏,秦东的华县皮影戏“碗碗腔”便是戏曲音乐类非遗,其以”碗碗“即铜铃为击节乐器,唱腔优美流畅,擅长表现民间故事。
三、影视媒介视域下非遗音乐文化的活态传承策略
以影视艺术作为媒介实现秦东非遗音乐文化的活态传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进:首先,强化非遗音乐与影视内容的深度融合。影视创作者需深入理解非遗音乐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点,根据主题、剧情设定选择适配形式,实现有机结合,而非简单堆砌。在主题层面,若影视聚焦传统文化传承,可选用具有历史底蕴的非遗戏曲音乐或传统器乐,如以非遗传承为主题的电影,选用华县皮影戏的碗碗腔,通过音乐传递文化坚守主题;在剧情层面,可将非遗音乐作为推动剧情的关键元素,比如影视作品中可通过华阴老腔的演奏场景展现角色关系变化,或通过音乐风格转变暗示剧情转折,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的同时,通过剧情自然传递非遗音乐的文化内涵。
其次,利用数字技术提升非遗音乐文化的艺术表现力。数字技术为非遗音乐在影视中的呈现提供更多可能,创作者可通过现代音频、视觉技术优化效果。比如利用数字合成技术,将华县皮影戏的伴奏与其他非遗音乐元素融合,创造出兼具传统特色与现代感的作品。动画、特效技术也可进一步丰富非遗音乐演奏场景的视觉表达,比如展现华县皮影戏演奏时,用动画还原板胡指法与皮影操作的配合,或通过特效将碗碗腔旋律转化为可视化画面等。先进的数字技术可丰富观众的艺术体验,激发其对非遗音乐文化的兴趣。
最后,多方合作共同推动非遗音乐文化的活态传承。除了影视媒介外,非遗音乐文化还可以与高校、文化部门、非遗研究机构等加强合作,在培养跨学科人才的同时,扩大非遗音乐文化的影响力。比如影视制作公司可以与非遗音乐文化机构保持长期合作,邀请华阴老腔、华县皮影戏传承人参与影视音乐的创作与表演,既能够丰富影视作品的文化内涵,又能够为非遗传承人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高校方面可开设非遗音乐文化的培训课程,开展非遗音乐影视传播研究;文化部门则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为高校、非遗传承人、影视公司等搭建合作平台,加大政策的扶持,多方合力共同推进非遗音乐文化的活态传承。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本文系2024年度陕西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陕西秦东非遗音乐文化‘大中小’美育一体化艺术实践研究”(项目编号号:SYD2024008);2024年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渭南师范学院服务渭南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科学研究专项课题“秦东非遗音乐文化‘大中小’美育一体化艺术实践研究”(项目编号:SWNZ2419)的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