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7岁入行的“大龄演员”到仍然寻找突破的“影帝”,吴慷仁经历似乎在告诉人们,一份持久的力量弥足珍贵。
从踏入演艺圈至今的16年间,吴慷仁就不断突破自我,在不同题材的作品中留下鲜活的角色印记。此次,他在电影《富都青年》中饰演主角阿邦,将目光聚焦马来西亚底层群体,用极具感染力的表演引发观众广泛共鸣。在吴慷仁的理解中,演员和导演的关系很微妙。演员是脆弱、敏感的,当他要交付一个表演的时候,会处于一个很没有安全感的状态,这个时候就需要导演的支持和引导。但这种脆弱是相互的,有时候导演也没有安全感,他希望演员再来一次,却说不上为什么,有经验的演员可以适时地通过表演来帮助导演找到他想要的东西,他将这种理想关系形容为“情投意合”。
打磨细节共情人物
为演好阿邦这一角色,吴慷仁在前期筹备阶段便投入了大量心血。影片采用顺拍方式,为了呈现角色入狱前后的状态变化,他不仅提前一个半月深入实地考察,更减重15公斤,后期甚至通过断食拍摄,让身体状态与角色经历高度契合。“入狱后需要有不一样的状态,这是角色成长的一部分,也是对故事的尊重。”
阿邦是一位无法说话的角色,如何通过非语言的方式展现其内心世界,成为吴慷仁面临的核心挑战。影片中一段时长四分半的手语表演,被网友评价“震撼到泪流满面”,而这段表演的背后,是三十余次的内容修改与反复打磨。“导演没有局限手语的具体内容,只确定了‘控诉’的核心方向,这给了我很大的创作空间,但也需要更多探索。”吴慷仁回忆,为了让手语既不脱离基本脉络,又避免制式化,他与手语老师反复沟通,甚至专门邀请男性手语使用者参与讨论,只为贴合角色的男性身份特质。“手语不只是动作,更是情绪的载体,每一个手势都要传递出角色的委屈、愤怒与渴望。”
在深入了解角色原型群体的过程中,吴慷仁的认知也发生了深刻转变。起初,他或许和许多人一样,会以怜悯的目光看待这些身份不合法的底层劳动者,但与义工的实际相处让他意识到,这些群体并非“特殊存在”,而是和普通人一样,有着七情六欲,为生活奔波,渴望爱情与家庭。“他们会欢笑、会流泪,会为了过好自己的生活努力,只是在法律框架下,有些需求难以实现。”这种理解成为他塑造角色的关键——他没有将阿邦塑造成一个“值得同情的弱者”,而是用生活化的细节,展现其作为“普通人”的真实状态:有无奈,有坚持,也有对生活的热爱。
有效沟通助力创作
从影16年,吴慷仁始终将“经验”视为演员成长的重要养分。在他看来,经验不仅是成功的积累,更是“犯错的积累”——每一次失误、每一次调整,都为下一次表演提供了改进的方向。“和许多从业20年以上的前辈相比,我的经历不算长,但每一个角色都让我有所收获。”他坦言,经验让自己在面对不同剧本、不同导演时,能更快找到适配的表演节奏,也更懂得如何在“满足角色功能性”与“加入个人解读”之间找到平衡。
在《富都青年》的创作中,这种经验体现得尤为明显。阿邦作为影片的核心角色,既要承担推动剧情的功能,又要展现底层群体的复杂心境。吴慷仁没有刻意追求“高光时刻”,而是在有限的戏份里,让角色自然流露情绪:该笑时展现对生活的期待,该哭时传递内心的委屈与愤怒。“我不想赋予角色太多‘符号化’的东西,只希望他像一个真实的人,让观众能感受到他的喜怒哀乐。”当被问及是否达成了这一目标时,他谦逊表示“应该有一点点”,这份清醒与克制,恰是多年演艺生涯沉淀下的从容。
谈及与剧组的合作,吴慷仁多次提到“沟通”的重要性。由于剧组成员来自不同背景,前期筹备时难免存在意见分歧:导演有自己的创作视角,演员有对角色的理解,团队成员也有各自的想法。“但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想把这部戏做好。”通过频繁的交流、不断的磨合,团队逐渐达成共识,形成了默契的创作节奏。“沟通能消除误会,也能碰撞出不一样的灵感。如果只是各自猜测,很难做出好的作品。”这种对团队协作的重视,不仅体现了他对创作的尊重,更展现了一位成熟演员的职业素养。
对于未来,吴慷仁依然保持着对表演的新鲜感与好奇心。他笑称,希望未来能尝试“留着胡子演戏”,或是挑战“四川方言角色”——这些看似具体的小目标,背后是他对“不断突破自我”的追求。“每一个新角色都是一次新的挑战,只要能在变化中学习、成长,就很有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