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线女是中国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也是粤剧“红腔 ”的创始人,她师承传统,刻苦磨练,改革创新,留下了无数经典的舞台艺术形象。同时为了粤剧的振兴、发展呕心沥血,不辞辛苦。晚年的红线女为了培育粤剧新人,提携后生,更是不遗余力地奔走呼号,为年轻人搭台唱戏,更亲力亲为的将粤剧传播至海外——“她是中国的红线女,也是世界的红线女”。纪录电影《她是红线女》分别以“归来”“登攀”“传播”“永恒”为主题篇章,将粤剧大师红线女的生命历程、艺术生涯、家庭生活、品德修养等传奇人生徐徐展开,勾勒出一位伟大的艺术家的 生命轨迹,也奏响了传统艺术在时代浪潮中的铿锵乐章。
家国同构与个体命运
纪录电影《她是红线女》用渐进式的叙事结构,层层递进。辅以情景演绎、档案影像呈现、相关人物访谈的叙事方式,将国家与民族的宏观背景与个体命运的微观叙事交织在一起,将红线女的人生重大转折点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抗战时期、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新世纪等重大历史节点所带来的时代变化,勾勒出在历史的宏大主题下红线女个体命运的变化弧线。
纪录电影以宏阔的历史视角切入,首先用档案影像呈现与情景再现的方式再现了烽火战乱的抗战时期的历史画面。红线女原名邝健廉,祖籍广东开平,父亲开有一药厂,原本邝健廉应是典型的西关小姐。1938年时值日军入侵广州,邝家药厂被夷为平地,全家沦为难民逃至澳门,生活艰难。尔后,邝健廉以红线女的身份加入马师曾(红线女丈夫)的剧团,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勇敢地为抗日而进行的义演募捐活动,但却时常被日军的空袭打断。甚至在1944年,因躲避日军飞机轰炸,红线女与丈夫马师曾前往广西八步,那里条件艰苦,红线女差点 因难产而失去生命。“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遭受苦难的国家裹挟着民族的苦难,个人理想的微光往往在时代的阴霾中难以摇曳生辉。
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段落中,纪录电影用厚重的笔墨通过红线女的自述及解说展现了新中国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戏剧文化和艺术家们的关心、重视和培养,在这里她感受到了艺术家是有尊严的有地位的。1955年,红线女在拍摄电影《我是一个女人》时,无意翻阅到内地画报,画报上展现了祖国建设的新面貌,与她在港所听闻到的描述完全不一样。通过报纸这一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强化了红线女对于民族共同体的想象,此时的红线女对内地有了无限的期待与憧憬。而就在同年,她作为香港代表团的代表受邀参加了国庆观礼活动,并有幸被周总理接见。此刻的红线女不仅被威武雄壮的国庆大阅兵所震撼,更被国家领导人对一个艺人的关怀所感动。她强烈的意识到,个人的命运只有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才会有光明和未来。很快,她便下定决定要回到祖国内地发展粤剧事业,并且相继创作出了诸如《搜书院》《关汉卿》《山乡风云》《昭君出塞》等一大批经典的粤剧作品。
改革开放的时代转型期,国门打开,进一步解放思想、对外开放使得中国的文化艺术有了更开阔的传播渠道走向世界。这一时期,红线女先后前往俄罗斯、朝鲜、越南、日本、阿尔及利亚等地进行艺术交流学习多达50余次,她将粤剧的魅力播撒到了世界各地。纪录电影通过对过往红线女的演出实录的影像整合,用直接影像、解说、人物采访的方式,呈现了这一时期红线女为粤剧的传承、创新、突破所作出的贡献,影像以历史的事实再次证明“她是中国的红线女,也是世界的红线女”。
复调叙事的美学策略
纪录电影《她是红线女》的影像呈现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复调叙事的典型美学策略。纪录电影巧妙将故事的讲述镜头让渡给了历经红线女人生各阶段的他者,由不同身份、不同视角的叙述者共同勾勒红线女的立体形象。这些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融合的声音,平等地各抒己见,形成多声部的对话与共鸣,每个声音和意识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在艺术成就的维度上,纪录电影邀请了文化界的专家,如原文化部部长王蒙、著名戏曲评论家安志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谭志湘、中国新闻社原副社长周秉德等,从宏观的艺术维度精确解读了红线女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并由秦中英、黄壮谋、林榆、何笃忠、谢友良等多位粤剧研究领域的学者,从专业角度解读红线女的艺术精神与创新传承,直观展示了红线女独特的艺术唱腔、音色特质与演唱风格,将抽象的艺术感受转化为可分析的学术语言。这些专家学者的叙述构成 了纪录电影的学术维度,为观众理解红线女的艺术价值提供了专业的理论支撑。
在艺术品格的维度上,红线女始终不忘毛主席曾为她写下的题词“活着、再活着、更活着,变成了劳动人民的红线女”,依据毛主席的嘱托,红线女为自己题下艺术誓言:“我的生命属于艺术,我的艺术属于人民”。她的一生都在为人民而创作,不忘人民的嘱托,不负人民的期待。她是忠诚的革命战士,也有着至高的艺术追求,因此对艺术创作、对艺术教育都有着严苛的要求。纪录电影聚焦于她生动的教学实践,通过郭凤女、苏春梅、琼霞、崔玉梅、陈凯明、曾小敏等多位弟子的深情回忆,展现了大师在艺术传承上的无私与执着。除了师徒传承关系之外,红线女以广阔的胸襟提携后生,刘德华、张学友、南红、容祖儿等香港艺人都曾受过红线女的恩惠,她倾心的扶持新人,让我们从多面向感受到作为艺术大家的红线女既有严格要求的一面,又有温情关怀的一面,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真实可信。
在家庭生活的维度上,纪录电影虽并未浓墨重彩的描摹红线女的婚姻家庭生活,但借由其子马鼎盛的讲述,我们看到了一个在战乱时期为抗战募捐而四处义演,即便东躲西藏仍旧不退缩不放弃的具有高度爱国情怀的红线女;也看到了一个身体虚弱,却仍旧忍着疼痛为粤剧的传承而奔波的坚韧的红线女;以及即便在生活上分手,却仍旧因相同的艺术追求而并肩同行的豁达明朗的红线女。
此外,纪录电影还特别收录了国际友人的叙述,从跨文化的视角解读红线女的艺术影响力。马来西亚、加拿大、新加坡等地的粤剧爱好者回忆了红线女为推广粤剧而作出的努力,才使得粤剧能够冲破国界、冲破语言,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这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叙述,不仅拓展了纪录电影的国际视野,也从侧面印证了红线女艺术成就的普遍价值,以及她在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这种多元视角的复调叙事,使纪录电影《她是红线女》成功避免了人物塑造的 扁平化与概念化,而是让不同的声音相互对话、相互补充,最终在观众心中勾勒 出一个爱国的、专业的、敬业的、勇于突破的、心胸豁达的、追求卓越的立体的红线女形象。
艺术生态的传承构建
红线女对粤剧的贡献绝非止步于舞台艺术的精进,更在于构建起粤剧强大的弘扬、传承、创新的艺术生态系统,在于她对粤剧艺术传承的系统性思考与创新性实践。在她看来粤剧的传承和发展要在保持粤剧美学本体的前提下,对表演程式、传播媒介、观众群体进行持续重组,构建出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艺术生态系统。这正印证了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文化自觉”的精神,红线女将粤剧的艺术 生态建设建立在对“根”的找寻与继承上,对粤剧的发展趋向有规律性的判定和持续性的指引,对文化艺术的发展有主动的使命担当,在粤剧的艺术生态建构中扬起了文化责任。
红线女艺术中心的创立是对粤剧的传承和发展提出系统性思考的集中体现 。纪录电影通过直接的影像记录展现了红线女艺术中心的重要功能,在艺术研究方面,中心收集整理了大量红线女的演出资料和艺术心得,建立了完善的档案库,为粤剧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心开设专业的培训班和工作坊,吸引了众多年轻演员前来学习“红派”艺术,形成梯队式的人才培养机制,使得粤剧的发展有了强有力的平台保障。
在艺术形式创新方面,纪录电影重点记录了红线女主导创作的粤剧动画电影《刁蛮公主戆驸马》的过程。这部作品将传统粤剧与现代动画技术相结合,既保留了粤剧的唱腔和表演精髓,又通过动画的形式拓展了叙事空间和表现手法,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这种跨媒介叙事不仅拓宽了粤剧的受众群体,更打破了传统戏曲“舞台中心主义”的传播局限。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到了晚年仍始终践行着文 化自觉的红线女,和年轻时一样,勇于突破,勇于挑战,敢于成功。
在艺术传承方面,红线女与中山大学开展的为时三年的粤剧编剧进修班,为粤剧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中坚力量,时至今日进修班的学员都已成为业务骨干;将青少年作为培养对象,红线女说这不是为了培养自己的接班人,而是为了培养戏剧的接班人、观众的接班人。晚年时期,年事已高的红线女拖着病弱的身体依然奔波于大大小小的粤剧宣传活动中,常常为了一个不大的文化交流活动乘 坐五六个小时的汽车也毫无怨言。这些真实的影像记录,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红线女对粤剧的热爱,以及对粤剧传承的执着与坚守担当的文化责任。
总之,纪录电影《她是红线女》通过历史维度的深度挖掘、叙事策略的创新运用与文化哲思的有机融入,超越了对粤剧大师红线女个体生命的单纯记录,而成为一部镌刻着文化传承的影像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不仅完成了对一位艺术家的致敬,更引发了关于“国家与个人”“传统与创新”等命题的深层思考。使得粤剧已不再仅仅是个人的艺术印记,而成为一个民族文化事业中生生不息的创新力量的启示性文本——这或许正是纪录电影最珍贵的价值所在:她在记录个体艺术生命的同时,为民族文化传承留下了可资借鉴的精神路径。
(贾磊磊,海口经济学院南海艺术院科技学院院长;周蕾,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影视系2024级博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