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指导,北京市广电局、北京市西城区委区政府主办的2025北京动画周日前举办。现场,一尊19.3米巨型气模《瞌睡猫》的惊艳亮相,写下中国动画与公共艺术融合的新篇章。这尊由艺术家凡悲鲁创作、向“世界最高艺术气模”纪录发起挑战的作品,成为北展广场最具辨识度的文化地标,印证了中国原创艺术IP的强大生命力。
作为深耕动画视觉语言与公共美学的创作者,凡悲鲁此次突破动画银幕边界,将《瞌睡猫》从虚拟创意转化为可触摸的城市景观。在形象塑造上,凡悲鲁延续动画艺术“以形传神”的精髓,以中国家庭最熟悉的橘猫为原型,借鉴传统美术中气韵生动的审美法则:半眯的睡眼在似与不似间传递安然松弛的神态,蓬松皮毛的色彩晕染暗合敦煌壁画的温润质感,轻摆的尾巴线条则暗含三星堆瑞兽的灵动写意,这种对传统美学元素的当代转译,让作品既承载着集体记忆中的乡愁温情,又精准契合动画艺术对情感具象化的追求。
技术层面,《瞌睡猫》堪称AI赋能创作的典范,打破了传统巨型装置三月周期的桎梏:凡悲鲁将手绘初稿输入定制生成模型,AI快速迭代百余种形态方案,并精准捕捉眉眼角度几度之差便从假寐到酣睡的细微表情变化,最终仅用15天完成从创意到安装的全流程。作为公共艺术装置,《瞌睡猫》更实现了动画IP的场景延伸:白天是亲子家庭打卡的“治愈地标”,夜晚在暖光中化作年轻人的夜游背景,近百款衍生文创同步亮相,短视频先导片与开发计划的公布更让其从静态装置升级为“呼吸的IP生态”,这种“艺术融入生活”的特质,恰是动画艺术“打破次元壁、连接大众情感”的核心价值体现。作品引发的全民热议,更得到国际动画艺术研究院IIAA、IEAAF等权威机构及《People's Daily, China》等中外媒体的聚焦,推动北京动画周传播量创下历史新高。
从银幕内的视觉创意到城市空间的文化符号,凡悲鲁以《瞌睡猫》完成了一次成功的跨界实验:它既传承了中国动画扎根文化基因的创作传统,又以AI技术拓展了艺术表达的边界,更证明公共装置能成为动画IP的“立体延伸屏”。这只19.3米的“瞌睡猫”所承载的,不仅是艺术家个人的创作突破,更是中国动画在“科艺融合”道路上的鲜活探索——当东方美学为骨、技术创新为翼,中国原创艺术便能跨越媒介与文化的界限,绽放出兼具情感温度与国际影响力的光彩。
(刘琤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