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理论阐释抽象化、互动模式单向化等现实困境。传统课堂中,“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等核心概念常因缺乏具象化呈现而难以引发青年的共鸣,新世代学生对影像化叙事的认知偏好与传统文本教学的矛盾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电影作为“第七艺术”的教育价值亟待激活,其通过视听语言将社会现象、价值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叙事文本,与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认知习惯和情感需求形成了深度契合。
从理论层面来看,电影作品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可有效拓展思政育人工作的学科交叉维度。电影作品蕴含丰富的哲学、社会学内涵。一方面电影通过符号隐喻诠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将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转化为可视化叙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艺术化阐释路径。另一方面,电影叙事中的矛盾冲突可与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论形成理论呼应,推动学生从感性认知向理性思考升华,拓展思政教育的理论阐释空间。从实践层面来看,电影作品的融入可有效破解传统教育的实效性困境。传统思政教育中,“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等概念易流于抽象,而电影可通过具体场景实现概念的场景化呈现。例如《长津湖》以冰雕连的牺牲场景诠释了“爱国主义”的内涵,学生可通过视觉冲击直接感知“集体利益高于个人”的价值内涵,较单纯的理论讲解更具说服力。而且电影的叙事特性能够突破代际隔阂,引发青年的情感共振。例如《我和我的祖国》通过七个微观故事串联国家记忆,将宏大叙事转化为个体叙事,学生在观影中通过共情机制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基于思政教育目标与电影作品艺术特性的深度耦合,高校可从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以及实践体系等维度,探索兼具创新性与实效性的实施策略,将电影的教育潜力转化为切实的教学效能。
第一,精准对接思政教育目标,建立思政电影资源库。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可遵循经典性、时代性和问题导向性原则,构建电影作品分类体系。其一为历史传承类,收录反映中国革命历程、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主旋律作品,如《焦裕禄》《红旗渠》等,侧重政治认同与理想信念培育;其二为现实观照类,选取聚焦当代社会问题、体现发展成就的影片,如《我不是药神》,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现实矛盾;其三为国际比较类,选取《辛德勒的名单》《摔跤吧!爸爸》等具有跨文化视野的作品,通过中西制度、文化的对比参照,深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认知。在具体备课环节,教师应依据《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及各课程教学大纲,将电影资源按思政教育核心模块进行系统化分类,形成与教学目标深度契合的资源矩阵。例如针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的教学内容,可精选《建党伟业》《遵义会议》等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通过具象化的场景还原,帮助学生理解重大事件的因果逻辑与价值意义。
第二,打造强互动课堂场景,有机融入电影作品。在思政课课堂上有机融入电影作品的关键在于打破片段播放的单向传输模式,构建互动教学链条。教师可通过场景化教学设计,将电影片段转化为激活课堂的载体。例如在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可选取《十二公民》中模拟法庭辩论的片段,引导学生围绕司法公正、程序正义等议题展开案例分析,运用理论剖析影片中的矛盾冲突。这种将影像叙事转化为问题情境的教育策略,能够激发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码现实问题的兴趣,使抽象的价值理念在具体情境分析中得以具象化。为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可引入沉浸式课堂活动提升互动深度。例如,组织电影叙事情境再现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编剧、导演视角对《红岩》等作品中的经典段落进行改编创作,通过角色扮演、台词重构等实践环节,切身体验革命历史场景中的价值抉择。或开展“电影与哲学”对谈会,结合《楚门的世界》《盗梦空间》等具有哲学隐喻的影片,引导学生探讨自由意志、真实与虚幻等议题,在跨学科对话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解。此类互动活动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单向灌输模式,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化为了意义建构者,在分析和辩论等多元参与中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内化。另外,对于在线思政课程,教师同样可以搭建电影主题互动场景,例如设置“电影思政微论坛”,鼓励学生上传自主剪辑的主题短片并开展互评,形成课堂内外衔接的立体化互动场景,进一步拓展电影作品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对话空间。
第三,拓展校内外实践场域,延展电影作品育人价值。电影作品的育人功能不仅体现在知识传授层面,更需通过实践转化为学生的价值认同与行为自觉。高校应构建立体化实践体系,将银幕上的精神力量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行动指引。在校园内,可设计观影主题的实践活动。观影前,先布置与影片相关的理论预习任务,如观看《流浪地球》系列前,要求学生梳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核心内涵;观影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主题式批注,记录影像引发的理论联想;观影后,组织小组研讨、撰写影评或创作微电影,将感性体验升华为理性认知。在校外实践场域,可依托电影取景地、历史纪念馆等资源打造沉浸式研学基地。例如,组织学生赴《古田军号》拍摄地开展“重走革命路线”实践活动,将影片所呈现的古田会议场景与实地参观、党史专家现场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银幕影像与历史现场的对照中,具象化理解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深刻内涵。再如结合《我和我的祖国》中的“女排精神”片段,带领学生参观体育博物馆、访谈退役运动员,将电影中的集体主义叙事转化为可触摸的实践体验。此外,借助社会实践与志愿活动搭建价值践行平台。如观看《焦裕禄》后,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公益服务,在帮扶弱势群体的实践中体悟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形成“观影—认知—行动”的完整育人链条。此外,网络空间同样是延展电影育人价值的重要场域,可通过开发“电影思政虚拟展馆”、举办线上红色电影配音大赛等活动,构建跨时空实践共同体,让电影承载的精神价值在多元化实践中得以传承与创新。
总之,将电影作品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回应思政育人工作实效性提升的需求,也是在拓宽文化育人、艺术育人的创新路径。依托电影作品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耦合,不仅能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更能借助电影的艺术特质,让抽象的价值理念在视听叙事中实现具象表达,使思政教育突破课堂边界,在艺术共鸣中实现“润物无声”的心灵浸润。
(作者系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中国航空运输协会2025年度民航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基于LDA算法的民航院校微观教育政策主题分析研究——以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25CATA—JY301)、民航局教育人才类项目:《交通强国背景下民航院校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行动研究——以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空中乘务专业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