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难忘的1988年:
开启两岸电影界人员往来
6、开启两岸电影界人员的往来
1988年的第一个“难忘”是开启了两岸电影界人员的来往。
有人认为,海峡两岸电影交流的启动应该是从两岸电影界正式有人员往来开始。
蒋经国1987年宣布结束“戒严”,1988年开始有中国台湾电影界人士进入大陆。
第一批进入大陆的中国台湾电影界人士多是个人的自发行动,用“还乡证”和“探亲”“旅游”的理由入境,也有由旅行社组团进行。他们由于台湾的政策规定,一般不会去找大陆的官方组织和机构,而往往先找到中国电影家协会,询问大陆电影界情况,寻找合作的可能和机会。
我当时刚到中国电影家协会兼任书记处书记,分管港台工作,因此正好接待了第一批来到北京的台湾电影界人士。记得我最早接待的来访者有中国台湾著名影评人焦雄屏和梁良。焦雄屏是中国台湾“国立”艺术大学的教授,她介绍说几年前她在美国听过中国大陆程季华老师关于中国电影史的课程,因此对中国大陆的电影发生浓厚兴趣,而且决意要在中国台湾宣传大陆的电影创作。我向焦雄屏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电影的发展形势,包括中国电影家协会的机构、职责和业务等情况。梁良是中国台湾的独立影评人,他有段时间住在中国影协的朋友家中,每天背着书包到中国电影出版社、中国影协电影史研究部等单位找熟悉的朋友聊天,我也曾接待他介绍了有关大陆电影的情况。其后到中国影协来访的有中国台湾某大学李天铎教授和他的“视觉艺术协会”代表十余人,除了互相介绍情况,记得还请他们在影协食堂吃了顿饺子。再后有丁善玺和他率领的中国台湾“电影制片人协会”代表团十来人,此外还有演员白鹰等个人的来访。当时这些来访还不能算是正式的访问,双方都是第一次见面,抱着陌生、好奇的心情,怀着了解、探寻海峡对岸电影界的目的,也带着进一步开展交流的打算。
在我记忆中,焦雄屏、梁良都是1988年6、7月间进入大陆包括北京的,他俩可能是最早进入大陆寻求交流的中国台湾电影界人士。
开始有人员来往,说明交流大门已经正式打开。
7、陈飞宝《台湾电影史话》出版
1988年年底,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陈飞宝研究员所著《台湾电影史话》一书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在北京首次出版。这在大陆电影界是件喜事,大家都很兴奋。
陈飞宝,曾经是“解放军福建前线广播电台”的编辑,因职务关系有观看台港电视节目的便利,因此对台湾电影比较熟悉。上面已讲到,他1984年在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年会上发表《试论台湾写实主义电影发展脉络和特点》一文,引起大家关注;后来他又编写《台湾电影史简编》一书,在厦门大学出版。他1988年在北京出版的《台湾电影史话》有38万余字,比较全面而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台湾电影自1895年至1985年的发展情况。海峡两岸电影界都称它为“国内编写出版的第一本中国台湾电影史著作”,据说当时在台湾也还没有一本这样内容和规模的学术著作,因此比较轰动。
8、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成立
1988年11月,中国电影家协会台港电影研究会成立,这是“两岸三地”电影交流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四十年来“两岸三地”电影交流中具有标志性的事件之一。
成立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是大陆(内地)电影界最早一批台港电影研究人员自发提出的要求,后来由中国影协出面组织。1992年根据中央主管部门规定,研究会升格为全国性一级学术团体,改名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在国家民政部正式登记,主管单位此后由中国影协先后改为国家广电总局、中宣部电影局。
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先后主办过“香港电影回顾展暨研讨会”“成龙电影回顾展暨研讨会”“海峡两岸暨香港电影评论研讨会”“百年百人评百片”“华夏杯优秀台港电影论著评选”及“十大华语电影推选”等活动,在团结台港电影界爱国人士、加强“两岸三地”电影交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从“破冰之旅”到“双向交流”的实现(1990年-2004年):海峡两岸暨香港电影交流的第一个高潮
海峡两岸暨香港的电影交流在90年代初有两个标志性的事件:一个是1990年中国台湾李行导演“破冰之旅”,另一个是1992年以谢晋导演为团长的大陆电影代表团“首访宝岛”。接着,海峡两岸三地电影界人员往来交流越来越频繁,不但实现了“你来我往”“双向交流”,而且以“三地导演会”“三地影评会”以及“香港电影回顾展暨研讨会”“成龙电影回顾展暨研讨会”等活动为代表的“两岸三地”电影界学术交流活动越来越热闹,影响越来越大,由此构成从20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第一个“海峡两岸暨香港”电影交流的高潮。
9、台湾李行导演“破冰之旅”
1990年10月12日,应中国电影家协会正式邀请,以中国台湾电影导演协会理事长、导演李行为团长的台湾电影导演代表团一行八人,从台北经香港乘机抵达北京首都机场,开始对中国大陆的正式访问。代表团成员包括李行、宋存寿、林清介、蔡扬名、万仁五位台湾著名电影导演,还有电影制片人王为瑾(李行夫人)、林桂英(林清介夫人)和电影演员苏明明(万仁未婚妻)。
关于这次来访,台湾《中国时报》当时有报道,称是:“结束海峡两岸电影界四十余年隔绝,台湾电影导演正式接受对岸邀请,第一次组团携妻带片访问中国大陆。”
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电影编年纪事》这样记载:“这次访问活动是海峡两岸隔绝四十年来电影界第一次正式的交流活动,产生较大的影响。”
这次来访被称为两岸电影“破冰之旅”。
我当时作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代表中国影协到首都机场迎接台湾电影代表团,并且全程陪同代表团在北京、西安、上海的活动,历时14天。
由于这次邀请和接待工作,我和李行导演成为地处海峡两岸的一对“忘年之交”。当年他年届六十,我刚过四十六,我们的交往,我们的友谊,我们为两岸电影交流共同策划的活动,延续了此后的32年。
10、大陆电影代表团“首访宝岛”
在李行导演“破冰之旅”离开北京的“回请”宴席上,他讲了一句大实话:“什么叫两岸交流?交流就是要你来我往。”当时的情况是,台湾电影界人士来大陆已有不少,而大陆电影界还没有一个人去过台湾。为此李行导演当众承诺,回台湾后一定要实现邀请大陆电影界人士访问台湾“零的突破”。
这以后的两年多,李行导演曾三次邀请大陆电影界著名人士参加台湾“金马奖”活动,但都归于流产。
中央有关部门当时提出:一定要打破“台湾当局”的种种限制,实现海峡两岸的“双向交流”。
事情终于在1992年有了突破。1992年有多次大陆电影界人士先后入访台湾,而其中最引人注意、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是以大陆著名电影导演谢晋为团长的“大陆电影代表团”一行十人正式访问台湾。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主编的《电影编年纪事》一书这样记载:“(1992年)12月17日-26日,应台北金马影展执委会主席李行邀请,以导演谢晋为团长,高鸿鹄、张思涛为副团长,丁荫楠、王铁成、黄健中、苏叔阳、赵丽蓉、王来友、李慧生为团员一行10人组成大陆电影代表团赴台湾访问。该代表团是1949年以来,大陆第一次派出大规模、高规格的代表团赴台访问,引起台湾各界的普遍关注。”
代表团于12月18日从香港飞抵台北桃园机场,一下飞机就受到台湾电影界和民众的热情欢迎,也马上被台北诸多媒体包围。代表团在台湾耽了九天,它的活动一直是台北各大报纸、广播、电视“影视娱乐版”的头条新闻。从“这一步终于走到了!”“大陆影人访台团抵台,正式揭开两岸电影交流新页”“四十年的隔绝,终于有了真正的双方交流”,到“大陆影人炮轰港英殖民海关”“大陆影人大谈三通”“大陆影人要求开放大陆影片”,再到“两岸导演座谈合拍电影前瞻性”“《中央日报》举办两岸影人座谈会”“两岸影人共度圣诞”等等,一直到“大陆影人拜访张学良”,依次成为台湾媒体每天热点新闻,引起全岛民众关注。
11、实现“双向交流”
从1992年5月到1993年2月,先后有五批大陆电影人实现访问台湾:1992年5月中影公司《幻影》剧组赴台看外景;7月黄式宪、陈飞宝等电影学者赴台做学术交流;12月谢晋为团长的“大陆电影代表团”首次正式访台;同月郑洞天、倪震等五位大陆学者再度赴台学术交流;1993年2月北影厂《泪洒台北》剧组赴台拍片。以上事实标志“两岸电影交流”打破种种限制,实现了“双方交流”,揭开新的一页。
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抓住这一时机,于1993年3月在北京召开“大陆电影界访台人士座谈会”。上述五批首度去台湾的大陆电影界人士交流访台观感,座谈两岸电影交流的收获、意义和存在问题。
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张思涛主持了本次座谈会,郑洞天、黄健中、倪震、成志谷、徐天生以及广电部、文化部对台办的有关负责同志参加座谈会并作发言。
12、海峡两岸三地导演会
1992年创办的“海峡两岸三地导演会”是这40年海峡两岸暨香港电影交流中的一项重要活动,电影界参加人数众多、规模庞大、延续时间最长,影响也很大。
这项活动第一届1992年1月在香港举行,第二届1993年1月在上海举行,第三届1995年1月在台北举行,以后就规定隔年度由中国台湾、香港和大陆(内地)的“电影导演协会”轮流作东主办,从1992年一直延续到2017年,25年间共举办了12届。
参加这项活动的人主要是来自“两岸三地”的电影导演,第一届就有近百人,以后逐届攀升,最多曾达到200多人。活动内容除了联谊,每届都会根据当时形势提出几个“两岸三地”电影创作中的问题,特别是导演关心的问题,作为本届主题。诸如“两岸三地”的电影创作环境、资金、题材、市场整合、经验传承包括电影政策等,都曾经在“三地导演会”上展开过广泛而自由的讨论和交流。
中国台湾李行导演曾经给我介绍过“导演会”的缘起。他说:那是1991年年初,农历春节之前,香港导演协会会长吴思远、香港演艺工会会长成龙等七八个人到台湾来向“新闻局”请愿,要求开放对台湾演员的拍片邀请。因为春节快到了,李行邀请他们参加台湾电影导演的新春联谊会,席间李行对吴思远说:“我们港台两地电影导演来往已经很多,要不要联络一下大陆(内地),把‘两岸三地’的电影导演结合起来,召开一次‘两岸三地电影导演研讨会'。”吴思远完全赞同李行导演的动议。可见,“三地导演会”是由港台方面提议,大陆(内地)方面响应而成的。
李行还特别跟我介绍,等办到第六届,大家都办了两轮了,由于两岸导演协会经济上都比较紧张,他在闭幕会上提出:从后不再规定两年轮一次,看哪个地方找到钱了再不定期来办好不好?结果下面有人大喊:“不行不行,继续办继续办!”李行对我说:“电影交流,大家多热心,你想不办都不行!”
13、香港电影回顾展暨研讨会
为了迎接香港1997年回归祖国,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于1996年11月在广州举行“香港电影回顾展暨研讨会”。《孤岛天堂》《一板之隔》等十五部香港电影史上的经典影片参加了这次回顾展,来自香港、台湾和大陆(内地)的六十余位电影界著名人士参加了在黄花岗剧院召开的开幕式和在东方宾馆举行的“香港电影回顾”学术研讨会。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在祖国内地举办的香港电影回顾展和专题研讨会,在社会上产生很大的影响。
14、成龙电影回顾展暨研讨会
1999年年9月,由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主办的“成龙电影回顾展暨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回顾展放映了《醉拳》《警察故事》等五部成龙电影,来自内地和香港的数十名著名电影艺术家、电影评论家参加回顾展和研讨会。成龙特意从加拿大摄制现场赶来北京参加活动。
作为中国内地第一次为一个香港电影艺术家举办的个人回顾展和研讨会,这一活动在电影界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15、海峡两岸三地影评人研讨会
由于“两岸三地导演会”在电影界产生很大影响,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香港影评人协会、台湾电影评论协会三个会长(秘书长)有次在北京碰面,我们商量能否仿照“导演会”的做法,我们三个“两岸三地”的电影评论组织,轮流“作东”,在北京、中国台北、中国香港不定期举办“海峡两岸三地电影评论研讨会”,加强电影评论界的交流和合作?大家都同意。
第一届“海峡两岸三地电影评论研讨会”于2000年12月26日-2001年1月3日在中国台湾举行,主办方台湾影评人协会提出的主题是“海峡两岸电影的五个十年”。大陆(内地)方面由“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会长张思涛领队,共有陈野、周星、章柏青、张万晨、王人殷、侯克明、张健钟、杨恩璞、邓烛非等十人参会,事前提交了五篇论文。中国香港方面由“香港影评人协会”会长史文鸿和郑景鸿、陈柏生等四人到会,也提交了学术论文。中国台湾方面则由台北“中国影评人协会”秘书长王清华和王士祥、王士弘、黄仁、王晓祥、王梅靖等十余会友共襄盛举。会后出版了《海峡两岸电影的五个十年》一书。这次会议横跨两个世纪,被称为“跨世纪的研讨会”。
第二届“两岸三地电影评论研讨会”于2005年1月23日-2月1日在中国香港、广州两地举办,主办方香港影评人协会提出的主题是“当前两岸三地电影创作的形势和问题”,同时举办了一个“青年导演作品展”。大陆(内地)方仍由张思涛领队,吴冠平、王海洲、赵卫防、张燕、王迎庆、吕培力等八人参加会议。中国台湾有王清华、黄仁、梁良、曾西霸、齐隆壬、廖金凤、严任吉、曾连营等八人赴会。会后出版了《两岸三地影评人研讨会论文集》。
第三届“两岸三地影评人研讨会”由大陆(内地)“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主办,于2012年3月23日-24日在海南岛琼中县举行。研讨会主题为“华语电影新时代”。来自中国“两岸三地”的著名影评人张思涛、王清华(中国台湾)、何威(中国香港)、胡克、周斌、饶曙光、赵卫防、章柏青、卓伯棠(中国香港)、齐隆壬(中国台湾)、路海波、俞小一、列孚(中国香港)、廖金凤(中国台湾)、何民杰(中国香港)、盘剑、刘效鹏(中国台湾)等先后在研讨会上发言,他们提交的论文后来收入《华语电影新时代》一书。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