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举办题为“探寻网络悬疑剧的类型创新与融合之道”的第62期影视大讲堂。本期大讲堂汇聚了业界、学界、创作界与平台方等多方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周庆富,中国视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闫少非,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志,腾讯在线视频影视内容制作部副总经理方芳,以及《骨语》系列与《悬镜》的主创团队如导演扈强、演员任达华、张龄心、刘金山等。在悬疑剧已成为网络剧主流类型的背景下,与会者共同回顾了悬疑剧近十年的发展历程,深入探讨了其在类型创新、文化融合与技术驱动下的未来路径。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赵卫防主持总结环节,副所长孙承健任学术主持。
会议伊始,周庆富在致辞中表示,自2014年以来,网络悬疑剧凭借其独特的类型元素与大众审美偏好,成为视频平台内容创作的重要赛道。从《白夜追凶》《无证之罪》到《隐秘的角落》《漫长的季节》,悬疑剧不断推动类型融合与风格多元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特点。他认为,在短剧、微短剧冲击的当下,长剧创作需坚守创新内核,结合文旅融合与技术进步,激活叙事潜力。闫少非则从“评、创、研、制”联动角度出发,认为悬疑题材是影视创作的富矿,呼吁通过多方协作推动精品化发展。他特别赞赏扈强团队在平衡教学管理与艺术创作中的努力,体现了高校资源对产业实践的深度赋能。
王志从行业管理层面提出,悬疑剧在题材多元化与内容精品化趋势下,需破解同质化瓶颈,实现“破圈不出圈”。他以《骨语》系列与《悬镜》为例,认为其成功源于三方面经验:锚定文化根脉,将阴阳五行等传统元素转化为叙事内核;打破类型边界,融入哲学思辨与人文关怀;坚守艺术创新,以工匠精神打磨细节。作为主管部门,北京市广电局将通过“北京大视听”机制持续优化创作环境,引导作品兼具娱乐性与思想性,彰显烟火气与文化味。方芳则从平台视角分享称,腾讯视频与扈强团队合作八年,推出《骨语1》《骨语2》与《悬镜》,其成功关键在于“创新性”与“系列化”战略。她透露,《悬镜》通过融合东方哲学与刑侦逻辑,吸引了年轻观众群体,证明了长剧集在数据驱动时代的生命力。
在主题发言环节,专家学者与主创团队围绕悬疑剧的叙事革新、技术应用与文化表达展开了深度对话。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扈强以导演身份坦言,创作的核心在于“氛围感”的营造与团队协作,而非单纯追求技术炫技。他认为,北京电影学院的教学传统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团队能在有限预算内实现影像质感的提升。任达华则分享了饰演《悬镜》中林国强角色的心得,提出“五重逻辑”表演法,通过追问角色动机,将悬疑张力转化为生活化表达。张龄心从女性视角出发,认为法医夏萤等角色需平衡专业理性与情感温度,避免陷入刻板印象,而是通过细节展现警察群体的真实面貌。
编剧王滔剖析了《悬镜》的创作理念,称其尝试构建“神秘主义悬疑”风格,将民俗元素与现代刑侦结合,但严格遵循类型规则,避免滑向灵异恐怖。他举例说明,故事设定于现代而非民国,旨在强化真实感与当代性,让观众在科学框架下体验玄学张力。美术指导毛怀清则揭秘了剧中场景设计如何融合传统文化符号,如以“蝉”的意象隐喻生死轮回,通过视觉隐喻增强叙事深度。腾讯平台运营总监孙宏志从数据角度分析称,悬疑剧用户需求已从生理本能层延伸至价值观层面,未来需聚焦现实主义刑侦、文化烧脑剧与社会痛点剧三大方向,以专业细节支撑情感真实。
讨论中,与会者一致认为,悬疑剧的创新之道在于回归内容本体,而非盲目追逐流量。公安部新闻传媒中心影视艺术总监郭现春表示,公安题材悬疑剧的成功依赖于专业真实感与人性挖掘,需摒弃个人英雄主义叙事,展现体系化侦破流程。《文艺报》编审高小立则提醒,悬疑剧应避免“泛悬疑化”陷阱,通过叙事策略与人文深度实现差异化。她以《漫长的季节》为例,强调作品需超越案件本身,引发对社会与人性的集体反思。《当代电视》执行主编王军强补充称,人物塑造是悬疑剧的根基,如《悬镜》中林国强的复杂性,正是通过情感延迟效应增强观众共鸣。
赵卫防在总结中提炼了此次研讨的七大创新点:从本格推理向社会推理的转向、考古学视角赋予的邪典叙事、五层次用户需求满足、类型规则的坚守、传统文化赋能、新技术应用以及女性专业视角的注入。他表示,这些探索为悬疑剧乃至整个网络剧创作提供了重要参照,未来需在守正基础上,持续优化叙事语法与产业生态。
(姬政鹏 陈安然)
 
   
 放大
 放大 缩小
 缩小 默认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