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的解剖:<黑神话:悟空>与<哪吒之魔童闹海>研究》是一部深度剖析当代中国文化生产领域两个重要现象——《黑神话:悟空》与《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学术力作。陈旭光等学者以敏锐的学术眼光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将这两个现象级文化产品置于影游融合、想象力消费和电影工业美学的理论框架下进行多维解读,不仅揭示了其背后的文化逻辑与产业意义,更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全球传播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思考。众多学者不仅对具体作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更一同构建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批评话语体系,展现了理论批评/批评理论在文化领域的生产潜能。
从话语建构到文化实践
陈旭光从马克思关于“理论是人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的论述出发,强调了理论批评在文化生产中的重要性。他认为:“理论一方面是抽象出了某些模型、公式,也就是规律、真理,另一方面这种规律、公式、模型又可以运用到实践当中去,从而推动了实践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既来自实践又能够运用于实践。文艺理论和批评也是如此,也应该是来自文艺生产的现场、实践又可以运用于实践,能有效地推动实践,改造世界,从而转化为一种实践性的生产力。”面对新媒介的迅猛发展和文化形态的剧烈变革,理论批评更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身的形态与方法,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理论批评化”与“批评理论化”双向对流的思路不仅为当下中国影视理论批评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更共同构成了一种动态发展的批评生态。
《“神话”的解剖》基于《黑神话:悟空》与《哪吒之魔童闹海》之上所探讨的影游融合与动游融合现象,触及了数字时代文化生产范式的根本性变革。游戏与电影的融合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两种具备不同历史时间的叙事媒介在数字语境中的基因重组。正如基特勒所指出的那样:“但在今天,这道闪电变成了电流之后,人类的写作就要通过刻印字来进行……它们与历史上所有其他书写工具不同,可以自己读,自己写。”从早期电影《火车进站》引发的观众恐慌,到如今虚拟现实创造的沉浸体验,人类对拟真与叙事的追求始终推动着媒介技术的演进。《黑神话:悟空》中那些精细到毛发飘动的数字建模,将文艺复兴时期透视法的视觉传统,延续进突破了传统影像的观看边界的数字操作世界之中,玩家不再是被动的观者,而是通过手柄的触觉反馈与虚拟世界建立具身性连接的“操作者”。与之相对,当《哪吒之魔童闹海》采用更为复杂先进的数字技术制作特效时,传统电影制作的“导演中心制”正在被“技术管线制”所瓦解。
技术变革与复合型人才需求凸显了教育体系与目前产业实践的断层。而书中对“体制内作者”的讨论也正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票房压力与技术崇拜的双重裹挟下,如何在保持创作自主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将技术审美的独特性同大众消费需求充分整合?《哪吒之魔童闹海》既要满足合家欢观众的审美期待,又要承载作者对命运主题的哲学思考,两者的平衡结合在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中内部逐渐催生出《黑神话:悟空》新的叙事语法。程序化叙事和“死亡轮回”机制对传统的三幕剧结构的解构,二者共同证明了在数字时代影游融合/动游融合所代表的新文化形态确实能够成为推动文化创新、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
想象力消费的本土实践
该著作所立足的影游融合/动游融合的理论逻辑则从人类叙事媒介演化这一角度,展现了当下审美体验创造性转化的新形态——从洞穴壁画的静态叙事到戏剧的时空统一,继而从电影的蒙太奇表意到游戏的交互性体验,《黑神话:悟空》在媒介形态的跃迁不仅拓展了叙事的可能性边界,而且让游戏中那些借鉴皮影戏的角色动作设计与源自戏曲脸谱的妖魔造型,在“虚幻引擎”的渲染下获得了新的生命。这种古今媒介技术的层积现象,正印证了齐林斯基所言的“媒介深时性”理论。通过将《西游记》的叙事经典文本解构为可交互的“叙事数据库”,玩家在“BOSS战”中的每次死亡与重生都成为对宿命论的全新诠释,从而形成玩家个人身体操作姿态同游戏数据纪录的集合,这种玩法机制表明数字媒介完全能够创造新型的叙事体验。在动游融合之中,技术不再只是再现工具,更是构造现实的本体论装置。当玩家通过手柄振动感受金箍棒的重量时,技术中介已不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成为塑造存在体验的构成性要素,这种转变呼应了唐·伊德的技艺现象学主张——借助技术把实践具身化,这最终是一种与世界的生存关系……这种期望是乌托邦和敌托邦梦想的根源。
玩家在《黑神话》中反复尝试“七十二变”技能时,他们消费的不只是娱乐快感,更是对东方神秘主义的认知体验。观众在电影院对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台词的集体共鸣所呈现的社会转型时期个体焦虑的象征性解决,同《黑神话》所创造的消费情境一同塑造了具备中国本土想象力消费特征的“抗争式消费”模式。玩家通过考据游戏中的古籍残卷来重构剧情线索,这种深度参与行为已超越简单的内容消费,甚至演变为鲍德里亚所说的“符号生产劳动”,这些现象预示着消费文化的想象力转向。
祛魅神话与创新性重塑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双重语境下,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是摆在所有文化工作者面前的课题。《黑神话:悟空》和《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经验表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不能停留在表面符号的简单挪用,而需要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核,并以当代人能够共鸣的方式重新诠释。通过现代艺术形式的包装和当代价值观的注入,传统文化才能真正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这个意义上,《“神话”的解剖》不仅是一部及时的批评著作,更为后续研究开辟了丰富的学术生长点,其价值将随着数字媒介的演进持续显现。书中所展现的学术视野、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也为后来的研究者树立了榜样。然而也正如同陈旭光教授在书中所指出的那样:“这本书是一种轻骑兵式、快速反应的,对这两个‘神话’的深度解读、‘祛魅’的成果汇聚。我们在这本书中所做的工作,就是要解剖这两个神话,通过深度分析而‘祛魅化’。唯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冀望《黑神话:悟空》《哪吒之魔童闹海》之‘可持续发展’,而不至于成为一个永远高不可及的‘神话’。”相信随着中国文化产业持续繁荣发展,书中所探讨的影游融合、想象力消费等议题将会在未来引发更多深入的讨论,在“影游融合”或“动游融合”的广阔前景中不断创造新的“神话”,为中国文化理论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2025级直博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