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是我国社会教育体系和学校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教育强国建设的“八大体系”,第一项就是“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多年来,我国不断传播最新思政教育理念和思政教育内容,创新思政教育方式,促进思政教育融入社会生活和校园学习,为塑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奠定了良好基础。影视作品作为文化传播、思想传递的重要媒介载体,在思政教育中能够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对于大众心理具有积极影响,思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融入主流思想,完成价值塑造
影视作品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将主流思想观念和政治主题传递给大众,能够在无形中内化大众思想,对大众心理价值取向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近年来,《觉醒年代》《我们这十年》《功勋》《长津湖》《我和我的父辈》等一系列优秀影视作品引发阵阵传播热潮,包揽无数热搜好评,这些作品将思政教育贯彻到底,发挥了思政教育的作用,实现了立德树人功能。
媒介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影视作品数量呈井喷式增长,但很多影视作品尤其是一些微短剧为了博取流量而忽略了价值引导,甚至传递出过分扭曲的价值观念,对大众心理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在思政教育中充分发挥影视作品的积极作用,需要创作者融入主流思想,完成价值塑造。具体而言,跟随时代潮流,汲取现代思政中的积极精神和优秀政治理论进行艺术创作,自然而然地展现出影视作品的时代观;注重文化内涵的体现,尤其是要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通过文化育人实现对社会大众的心理熏陶,增强大众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尽可能地尊重历史事实和社会现实,防止错误的信息和扭曲的现实对社会大众产生的心理冲击,将主流思想的教育意义自然融入其中,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天然统一。
丰富叙事方式,促进理解提升
思政教育的目的在于将社会大众培养成有价值的人、有责任感的人和有道德感的人,然而传统的价值传递和道德说教难以激发大众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相反很容易引起大众的逆反心理。影视作品在思政教育过程中,要避免生硬直白的说教,通过丰富叙事方式,加深大众对思政理念的理解。
一方面,影视作品可以借助视听语言的优势进行故事化叙事,使得抽象的价值观念生动形象、生涩的政治理论通俗易懂。与此同时,故事化叙事能够增强大众沉浸感,使得大众的思想与心理暂时与现实环境分割开来,进入影视作品构造的第二世界,沉浸于影视的故事叙事之中,从而增强对故事主题的接受度,促进价值观的内化。例如,《我们这十年》创新性地以单元剧的方式展现新时代十年中国特色主义的辉煌成就,让大众深刻理解新时代新思想,增强大众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影视作品需要重视情感表达,通过情感叙事来实现情感共鸣。一是影视作品可以借亲情、友情、爱情等人类共通情感来增强大众的情感投射,以情动人实现思政主题升华进而影响大众思想;二是可以放大影视作品中感动、紧张、震撼、伤感等情绪体验,通过情绪起伏来引起大众的心理变化,增强大众对思政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例如,《西北岁月》是一部重大革命题材影视作品,展现了烽火年代革命先辈的温情时刻,历史的温度以情感为媒传递给了当代大众。
塑造典型角色,强化大众认同
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往往能够在大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对大众思想的影响和觉悟的引领都有一定现实意义。社会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的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善于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了解社会规范和形成自我的价值观”。影视作品中的人物能够有效触发大众的社会认知系统,通过榜样示范来激发大众的心理认同机制,从而完成价值观念传递。因此,影视作品可以通过塑造典型角色来强化大众对思政理念的认同。
以往一些影视作品为了能够突出思政教育价值,在人物塑造上一味追求“高大上”,甚至出现了神化的现象,无形之中使得思政教育的方向发生了偏离,拉远了大众与角色之间的距离。影视作品的角色塑造需要做到形象丰满且贴近生活,才更能够拉近与大众的心理距离,也更容易借助角色的理想信念和美好人格感化社会大众,最终实现精神共振。例如,《我和我的祖国》在大时代背景下塑造了小人物群像,通过一个个平凡人物的形象展现,向大众传递着历史滚滚向前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发挥着关键作用,汇聚成为大时代的洪流的理念,对于当代大众的思政教育有着振聋发聩的作用。此外,年轻大众作为民族振兴、时代发展的中流砥柱,他们的思政境界至关重要,影视作品可以通过塑造一些贴近年轻大众心理的角色来实现对年轻人的教化。例如,《觉醒年代》真正做到了见史见人,将镜头聚焦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角色,他们的青年热血、革命理想与新时代青年隔空交响。
影视作品既是历史的记录者,也是时代的传承者,更是未来的开拓者,其价值不仅在于社会娱乐,更在于思想传递和价值观塑造。影视作品是链接思政理论与社会实践、民族历史与社会现实的重要桥梁,有效弥补了传统思政教育的短板,彰显了影视作品“培根筑魂”的价值,为影视作品思政教育发挥积极的心理作用提供了有效路径。
(作者系文华学院讲师)课题项目:科技企业远程协作模式下员工心理健康干预与团队效能提升策略研究(编号:2025H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