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第四届华语纪录电影大会在珠海举办。大会期间设立了多场焦点对话,分别围绕跨文化传播、新技术赋能、舞台艺术电影化等议题展开探讨。专家学者、创作精英、产业代表齐聚一堂,通过主题演讲、案例分享、圆桌对话等形式,共同探索华语纪录电影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与会嘉宾认为,在全球化与本土化深度交织的今天,纪录电影工作者应当以真实为基,以创新为翼,在技术变革中坚守纪录片的本体价值。大家表示,新时代的纪录电影应当立足本土文化根基,拥抱技术革新,以更加多元的叙事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 以影像为桥:
构建跨文化对话新格局
“纪录片从不只是镜头的记录,它更是一种倾听的姿态,一种理解他者的努力。”在大会首场焦点对话中,大家围绕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独特价值展开讨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尹成奎表示,当前全球文化交流正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纪录片以其独特的真实性、亲和力和感染力,成为打破文化隔阂的重要媒介。“纪录片能够展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世界,这种基于‘共通人性’的表达方式,最容易引发跨文化共鸣。”
中央新影集团导演、制片人陈庆结合《远方未远》的创作历程,深入探讨了纪录片创作的伦理问题。“在跨国拍摄中,我们经常面临如何把握‘介入尺度’的难题。”她分享了一个案例:在拍摄《邬达克》时,团队花费大量时间与当地社区建立信任关系,通过共同生活、参与社区活动等方式,真正融入拍摄对象的世界,“纪录片创作者应该是谦逊的观察者、真诚的参与者,更是深度的共情者。只有放下预判和成见,才能捕捉到最真实的跨文化对话瞬间。”
导演周文武貝从创作方法层面分享了经验。在《帕尔曼在上海》的拍摄中,团队采用“沉浸式跟拍”的方式,记录国际音乐大师在中国的生活细节。“我们避免刻意营造‘文化碰撞’的戏剧性,而是通过捕捉音乐家在地铁站听街头艺人演奏、在菜市场与摊主交流等自然瞬间,展现真正的文化交流。”他认为,纪录片的魅力就在于这些未经设计的真实时刻,它们往往比刻意安排的场景更能打动人心。
卢米埃影业创始人、董事长邵征从市场角度分享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实践经验。她认为,纪录片要成功“走出去”,需要平衡文化特色与国际表达。“我们在选送纪录片参加国际电影节时,发现那些既展现中国特色、又关注人类共同议题的作品最受欢迎。”邵征特别提到,通过精心设计的主题策展,可以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品产生对话,比如将中国乡村题材纪录片与欧洲同类作品并置展出,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共鸣效果。
▶ 技术赋能:
让纪录电影呈现视听新境界
“我们正处在一个影像认知被技术重构的时代。”在“新技术赋能”焦点对话中,导演江海洋表示,当前正处在影像认知被技术重构的关键时期。“从胶片到数字,从2D到沉浸式影像,每次技术革新都拓展了纪录片的表达边界。”他特别提到虚拟制片技术的突破性意义:“在最近的一个历史纪录片项目中,我们使用虚拟制片技术重建了古代城市景观,这让创作者能够‘走入’历史现场,极大提升了叙事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导演梁明从美学角度分析了新技术对“真实感”的重塑。“高帧率、HDR、VR等技术不仅改变了观看方式,更重新定义了什么是‘真实’。”他以虚拟现实纪录片为例,说明“沉浸式真实”与传统“旁观式真实”的本质差异:“当观众可以自主选择观看视角,在虚拟场景中自由移动时,纪录片的叙事逻辑和真实性标准都需要重新思考。这种参与式的真实体验,既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也提出了新的伦理问题。”
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技术系主任陈军重点探讨了AI技术在纪录片中的应用边界。“AI修复、生成技术确实解决了历史影像资料缺失的难题,但必须建立严格的技术标准和使用规范。”他建议,对于AI生成内容应该建立明确标识系统,让观众能够区分真实影像和模拟重建。“我们正在开发一套‘技术溯源’机制,通过区块链等技术记录每一帧画面的生成过程,确保纪录片的文献价值不受损害。”
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影像制作技术研究处副处长刘知一从行业标准制定角度,介绍了新技术应用规范的建设进展。“我们正在制定《纪录片AI技术应用指南》《虚拟影像标注规范》等技术标准,重点关注AI伦理、数据安全和真实性保障等问题。”他透露,未来还将建立“数字孪生档案”分级管理体系,为纪录片的技术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 舞台与银幕:
传统艺术在影像中的新生
“当中国戏曲的水袖在镜头前甩出弧度、锣鼓点被电影节奏重新编码,我们究竟是在‘还原’舞台,还是在‘再造’舞台?”舞台艺术的电影化表达也在焦点对话中引发了热烈讨论。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程丞结合《罗帕记》的拍摄经验,详细分析了戏曲表演从舞台到银幕的转换过程。“舞台上需要夸张的程式化动作,让最后一排观众也能看清表演;而电影镜头可以捕捉最细微的表情变化,这就要求表演方式的重大调整。”她透露,在拍摄电影版时,自己不得不重新设计许多经典唱段的表演方式,既要保持戏曲韵味,又要符合电影的真实感要求。
北京市曲剧团党总支书记、董事长戴兵从创作实践角度,分享了多年探索“舞台的影视化”与“影像的戏剧性”的心得。“最根本的差异在于时空表达方式:舞台是连续的、整体的,而电影是片段的、蒙太奇的。”他以沉浸式北京曲剧《茶馆》为例,说明如何通过影像技术增强戏剧表现力。“我们使用多机位拍摄、特殊镜头语言,让观众既保持观看演出的仪式感,又能获得电影化的视觉体验。关键是要保留舞台表演的精气神,而不是简单地把舞台录像。”
国家大剧院舞台影视节目制作部高级主管田晨从技术层面分析了舞台艺术电影化的创新路径。在歌剧电影《山海情》的创作中,团队开发了一套独特的声画处理技术。“我们使用全景声技术营造沉浸式听觉体验,通过特写镜头展现演员的情感变化,利用色彩调性强化戏剧氛围。”她认为,电影不仅能够记录舞台表演,更能通过视听语言的创新,赋予传统艺术新的生命力。“比如用慢镜头呈现水袖的流动美感,用特写捕捉眼神的细微变化,这些都是舞台演出无法实现的表达。”
粤剧表演艺术家琼霞分享了戏曲电影《情洒虎度门》的拍摄体验。“从舞台到实景拍摄是个巨大的挑战。在真实的山水环境中,原有的舞台程式需要重新调整。”她表示,电影拍摄既带来了约束,也创造了新的表演可能性,“在实景中,演员可以更自然地表达情感,但同时又必须保持戏曲的韵律美。这个平衡点的把握需要反复磨合。”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虞晓从学术角度分析了舞台影像化的文化意义。“这种现象既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寻求新生的必然选择。”他认为,舞台艺术电影化不是简单的媒介转换,而是一种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成功的舞台电影作品,能够在保留艺术本体特征的同时,开拓新的审美维度和传播渠道,实现传统艺术的当代活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