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国电影“百年大庆”中的海峡两岸暨香港电影交流(2005年):电影交流大潮的又一个高潮
2005是中国电影“百年诞辰”大庆之年,大陆电影界从官方到民间,举行了许多隆重而热烈的庆祝纪念活动。其中有些重要活动,在纪念“电影百年”的同时,从不同的意义上提升了“两岸三地”电影交流的规格和意义。
16、中国电影百年国际论坛
2005年12月1日-13日,由国家广电总局主办,广电总局电影局、外事司、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共同承办的“中国电影的回顾与展望——纪念中国电影100年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大陆(内地)、香港和台湾以及美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电影专家、艺术家出席了论坛。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由国家电影主管部门召开的中国电影国际研讨会,可谓规模空前、规格空前、影响空前。
12月11日,论坛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开幕式。时任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局长王太华首先致辞,接着国家广电总局主管电影的副局长赵实作主题报告,回顾百年来中国电影的发展。赵实在长篇报告中有两大段分别概述香港电影和台湾电影的发展历史,她说:“特别需要总结的是,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和台湾的进步电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同样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为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是我们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第一次在隆重的国际论坛上对“港台电影”作出明确定性和崇高评价。
开幕式在两位领导讲话之后,特意安排了一个“中心发言”的环节,由吴贻弓、李行、吴思远三位著名导演分别代表中国大陆(内地)、台湾和香港电影界作中心发言。
这样的安排是前所未有的。至少从1949年建国以后,还是第一次。这就是告诉我们:中国电影是包括中国大陆电影、台湾电影和香港电影的完整的中国电影;或者说:台湾电影与香港电影,和大陆电影一样,都是中国电影重要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是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岸三地”电影人对“中国电影”的“正名”努力作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结论。
以李行导演为例,他在发言中特别强调:“台湾电影是中国电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电影的成长历史,与大陆有着密切的传承关系。”他还提出,“在国家统一之前,让我们的电影史先统一起来。进一步我们认为两岸的电影也应该统一起来,这是我们电影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李行导演的发言,代表了全体中国电影工作者包括绝大多数台港电影工作者的心声。
17、中国电影博物馆开幕
经过三年的建设,地处北京朝阳区的“中国电影博物馆”在2005年12月29日正式开幕。这也是由中央政府电影主管部门主办的纪念中国电影百年诞辰的重大活动之一。有关中央领导、中央部委领导、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和众多电影艺术家一起出席了开幕式。
据时任中国电影博物馆布展组组长、国家广电总局原电影局局长刘建中向大家介绍,博物馆展览内容有一个亮点,其中有两个厅,一个是“港澳电影厅”,一个是“台湾电影厅”,分别介绍了港澳和台湾电影事业的发展历程,包括代表性作品、重要导演、演员等。因为有了这两个厅,中国电影博物馆第一次向观众展示了“完整的中国电影”。
电影百年国际论坛和电影博物馆开幕,包括其他由政府主管部门主办的电影百年庆祝活动,提升了“海峡两岸暨香港”电影交流的规格和意义。
18、“百年百人评百片”等评选活动
那一年,除了“官方”主办的活动,还有很多民间社团举办的庆贺项目,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合作主办的“百年百人评百片”便是其中之一。这个活动就是在中国电影百年诞辰之际,邀请国内有权威的一百位评委,投票评选一百部中国电影名片。
评选结果,在“百年百部”名片中包含了《养鸭人家》《家在台北》《侠女》《玉卿嫂》《稻草人》《悲情城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饮食男女》等十部中国台湾电影,《精武门》《醉拳》《蝶变》《少林寺》《似水流年》《警察故事》《英雄本色》《胭脂扣》《重庆森林》《女人四十》等十部中国香港电影。这是第一次把台、港电影与大陆(内地)电影放在一起进行评比,具有历史意义。
与此同时,中国文联、中国电影家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电影百年百首电影歌曲”评选,也将《卖汤圆》《男儿当自强》《牧羊曲》《阿里山的姑娘》《橄榄树》《小城故事》《请跟我来》《是否》《世上只有妈妈好》《甜蜜蜜》等十多首港台电影歌曲纳入“百首名曲”之中。
由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等单位主办的“百年百位经典银幕形象”活动结果,则把“百位经典银幕形象”分列为内地83位、香港10位、台湾7位。
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邀请国内百名电影专家评出的“百年百位优秀演员”名单,列入了鲍方、归亚蕾、成龙、张艾嘉、李小龙、周润发、林青霞、郎雄、柯俊雄、夏梦、秦汉、刘德华、张国荣、张曼玉、周星驰、梁家辉、梁朝伟、梅艳芳等一批台港著名演员。
从上面这些主要由民间社团举办的电影百年评选活动来看,把香港电影、台湾电影纳入“中国电影”之中已经成为常态,将中国大陆电影、香港电影、台湾电影放在一起来评选“中国电影”已经成为一个惯例。
19、《中国电影图史》编写完成
作为“海峡两岸暨香港”电影史学工作者共同向中国电影百年诞辰献礼的项目,由程季华(大陆)、李行(台湾)、吴思远(香港)三人担任编委会主席的《中国电影图史》一书,在中国电影百年诞辰之际,宣布编写完成并且正式出版。
大家知道,“重写中国电影史”“让我们的电影史先统一起来”,是台湾著名电影导演李行先生在1990年北京“破冰之旅”中首先提出来的,后来得到大陆(内地)、香港、台湾众多电影艺术家和电影史学家的支持,李行导演也为此作了不懈的努力。他邀请大陆著名电影史学家程季华、香港著名电影导演吴思远来共同主持此事,并请程季华作为学术主导。
三位编委会主席在该书“序”中写道:“历时三年,终于在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之际,我们完成了《中国电影图史》。面对着这部凝聚着大陆(内地)、台湾和香港三地影人和学者的期盼和心血,约120多万字、2700多幅图片,分量厚重的、全景式的大中国电影史著成果,我们由衷地感到欣慰和自豪!”
三位主席在“序”里介绍他们主编此书的缘起:“由于历史的原因,三地尤其是海峡两岸隔绝了半个多世纪,三地电影也因着各自不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和特点。”“与此相应的,是三地各地所写的电影史,也可以说是偏颇不全或以偏概全,缺乏完整的中国电影的史学概念。”因此,“严重影响了三地电影研究的学术进步,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三地电影业进一步的交流、相融与整合”。
他们说:“多年来我们迫切地期待着能有一个机会,集合三地电影史学工作者,来共同完成一部能够全面、系统、客观地纪录、描述和回顾一百年来包括大陆、台湾、香港三地的中国电影的发展演变进程及其光辉成就的电影史著。现在我们终于可以问心无愧地宣称:我们做到了!”
六、中国电影人的“三金”之梦(1990年-2021年):象征中国电影走向“统一”的理想
1990年10月台湾导演李行首次访问大陆,他在中国电影家协会召开的两岸电影人第一次面对面座谈上说了这样一句话:“现在大陆有‘金鸡奖’、台湾有‘金马奖’、香港有‘金像奖’,希望将来我们能再搞一个‘三金奖’,让‘两岸三地’的中国电影人坐在一起来评选完整的中国电影。”
这是李行的理想,也是很多中国电影人的梦。
“三金”在这里当然还不是一个具体奖项的名称,但是它象征着大陆(内地)和香港、台湾电影逐步走向“统一”的理想。
人们希望,能有一个平台,把海峡两岸暨香港的电影放在一起展映、一起比较、一起研讨,大陆(内地)、香港、台湾的电影人,坐在一起评选“完整的中国电影”,互相切磋,取长补短,促进各自电影发展,推动“中国电影”整体前进。
从20世纪90年代为“中国电影”正名之后,人们在各种不同的场合,做着“三金”之梦。
20、举办过两届的“珠海电影节”
珠海电影节是经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批准,由广东省珠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国家级电影节。珠海电影节全名为“中国珠海-海峡两岸暨香港电影节”,电影节举办的宗旨主要是要“促进海峡两岸及香港地区电影事业的发展和繁荣”,电影节的内容包括影片展映、影片比赛、学术研讨等,电影节颁发的“飞龙奖”是以中国“两岸三地”的电影为参展和竞赛对象的电影奖项。珠海电影节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创办,所以它是80年代以来“两岸三地”电影深入交流、加强合作的时代产物,也可以说是国内电影工作者“三金之梦”的最早实践。
珠海电影节至今只举办过两届,第一届于1994年6月15日至20日举行,第二届于1996年12月18日至22日举行,举办地都是珠海市。
这两届电影节我都参加了,亲身感受到这个电影节规模之宏大、场面之热闹,出席电影节的人员之多,可谓气氛鼎盛、名人汇聚。我感到这个电影节的构思,对于推动海峡两岸暨香港的电影交流合作、促进中国电影的整体发展,具有特别的意义。
21、《南方都市报》的“华语电影传媒大奖”
这项活动我没有参加过,但听王清华、梁良等台港朋友多次讲起。
那时我正在策划“十大华语电影”推选活动,请清华兄来帮忙,他就告诉我:其实类似的活动,广州也有过,现在也还在办。他后来讲起,广州的《南方都市报》从2001年开始举办“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到2017年一共举办了十七届。这个活动和后来我们举办的“十大华语电影”推选,从内容到方法都有一些类似,也都是属于海峡两岸暨香港电影交流中的“三金之梦”。王清华和梁良都曾多次参加过《南方都市报》活动的初评、复审和终审。
22、“十大华语电影”
“十大华语电影”,就是联合大陆(内地)、香港、台湾的电影界朋友,一年一度,推选出这一年度内的“十大华语电影”。所谓“华语电影”,基本上就是大陆(内地)、台湾、香港电影的总称。
这件事的起初,是我们“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和香港的“香港影评人协会”、台湾的“中国影评人协会”三家约定,每年各自评选“十大华语电影”,评选结果在“两岸三地”电影评论网站一起发表。这样搞了三四年。
从2013年开始,由大陆(内地)的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和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主办,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台湾中国影评人协会联合主办,合作举办上述“十大华语电影”推选活动,办到2020年共办过八届,后来因为新冠疫情等原因暂停了。
“十大华语电影”推选活动包括初选、终选和表彰三个环节。初选在大陆(内地)、香港、台湾分别举行,由当地初评委民主投票产生入围名单;终选在北京举行,由各方按比例选派终评委,经观摩讨论民主投票产生入选名单。
我之所以热心于这件事,因为它就是我的“三金”之梦。
23、“金鸡”“百花”的“三金”情怀
“金鸡”“百花”是中国大陆(内地)最早创办的电影评奖活动。
记得1986年10月,李行导演的《汪洋中的一条船》在大陆公映,成为1949年以来在中国大陆各地全面上映的第一部台湾影片。影片的票房和观众口碑都不错。于是第二年《大众电影》编辑部决定要把该片列入百花奖“优秀影片”候选片,把主演秦汉列入“优秀男演员”候选人。这件事虽然后来没有办成,但是反映了在两岸电影交流之初,大陆的观众希望台湾优秀电影能和大陆电影一起参加电影评奖的良好愿望。
1990年“百花奖”在武汉颁奖,《大众电影》杂志决定给台湾电影《欢颜》女主角胡慧中颁发“大陆观众最喜爱的台湾演员”特别奖,胡慧中也前来领奖。
1991年在北京21世纪饭店进行金鸡百花历史上最后一次“双奖大会”,我们特意安排了两项活动:一是首次举办“海峡两岸暨香港电影新作展”,把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的电影放在同一个影展中来展映;二是安排了第一届“海峡两岸暨香港电影艺术家座谈会”。明显增加了“金鸡”“百花”电影双奖活动的港台元素。
1992年起“双奖大会”改办为“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海峡两岸暨香港电影新片展”和“海峡两岸暨香港电影创作座谈会”两项活动成为“金鸡百花电影节”的标配,坚持办了很多年。从2009年开始,金鸡百花电影节还每届增加一个“台湾主题影展”,已举办过的主题包括“白景瑞电影回顾展”“王童电影回顾展”“台湾新人新片展”“台湾纪录片展”“台湾爱的电影回顾展”“台湾喜剧电影回顾展”等。2023年“金鸡百花电影节”第一次在它举行的“大陆新片展”“港澳台新片展”参展作品中,选拔出30多部“年度期待的华语电影”,颁发了奖杯。
至于“金鸡奖”“百花奖”本身,若干年前就已实行“凡有大陆(内地)地区公映许可证的”港台影片,均视同国产影片一样可以参加金鸡奖、百花奖比赛的政策,在“金鸡”“百花”颁奖台上斩获奖杯的香港、台湾影片已有不少。
“金鸡”“百花”,是不是也有逐步增强“台港电影”参赛比重的“三金”之梦?
24、金马奖的“三金”之梦
金马奖本来是台湾评选本地电影的主要奖项,自1962年创办以来至今已举办过61届。
台湾金马奖主办方在1996年宣布,自当年33届起,金马奖扩大为“华语影片竞赛”,只要是华语影片,不论出品地区,都可以报名参加。
金马奖还提出扩大评审团范围的设想,希望大陆每年能选派三至五位评审,形成大陆(内地)、香港、台湾各占评审团三分之一的比例。
这就是台湾金马奖的“三金”之梦,他们希望把“金马奖”变为第一个涵盖大陆(内地)电影、香港电影、台湾电影的华语电影竞赛。
从实际情况来看,大陆影片和电影界人士参加“金马奖”的数量逐年增加,获取的“金马奖”奖杯也越来越多。
直到2018年11月17日,第55届金马奖在台北举行,那年大陆电影界参加金马奖的阵营已经非常强大。金马奖的评审团主席是大陆著名演员巩俐,而大陆电影在当届金马奖上斩获的奖杯已超过金马全部奖项的半数以上。其中包括:胡波导演的《大象席地而坐》荣获最佳剧情片奖;张艺谋凭借《影》拿到最佳导演奖,还收获了最佳视觉效果、最佳美术设计、最佳造型设计奖;《我不是药神》获得最佳原著剧本奖,影片导演文牧野获最佳新导演,主演徐峥获最佳男主角;毕赣导演的《地球最后的夜晚》荣获了最佳摄影、最佳音效、最佳电影原创音乐三项大奖;女演员丁宁还获得最佳女配角,等等。
从本届评选可以看到,大陆电影在整个华语电影世界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要;从另一方面看也可以说,“金马奖”似乎有可能实现它升格为“华语电影竞赛”的理想。
但是,也就在这次金马奖颁奖舞台上,一位台湾纪录片女导演的不当言论,把金马奖的“三金”之梦完全粉碎,使本届金马奖成为大陆电影界迄今为止参加的最后一届金马奖。
一旦离开了大陆电影界,还能谈什么“华语电影竞赛”呢?
25、两岸影展
2009年台湾著名导演朱延平出任台湾电影基金会董事长,同年4月在电影基金会辖下成立了一个“两岸电影交流委员会”,朱延平推荐李行出任这个委员会的第一任主任委员。
朱延平导演私下曾经对我说:“其实我对担任基金会董事长没有什么兴趣,我的目的就是要给李导演提供一个平台,他好继续做推动两岸电影交流的事。”
李行导演当年已经79岁,他还一直高举着“海峡两岸暨香港”电影交流的大旗。
李导演担任“两岸电影交流委员会”主任后做的主要工作就是创办“两岸影展”。他和大陆“中国电影基金会”合作,一年一度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分别举办“台湾影展”和“大陆影展”,继续推进两岸电影交流。
“两岸影展”活动从2009年一直延续到2020年,共办了12年。这项活动每年在4到6月间举行,每年先在台湾举办“大陆影展”、再到大陆举办“台湾影展”;每次都由大陆和台湾主办双方分别负责选片并组成包括参展影片导演、演员和电影界著名人士在内的“代表团”;每届分别展映近年新片各五至七部,并在大陆或台湾各两到三个城市巡回展映,历时一周左右。从目前的记载来看,“两岸影展”曾经在大陆的北京、天津、上海、苏州、太仓、重庆、大足、西安、宝鸡、厦门、彰州、泰州、兴化、保定、晋中、太原等十六个城市举行,也曾经到过台湾的台北、台中、桃园、苗栗、彰化、台南、高雄、花莲、新北、新竹等十多个地方。就按这样的规模和格局,将这个活动延续了十多年,可以想象其中组织者的辛苦和不易!
李行导演在2012年6月被诊断罹患大肠癌。当时他正是在西安、宝鸡两地举办第四届“两岸影展之台湾影展”。从这以后,李导演身体日益虚弱,但他一直坚持率团来大陆参加他所创办、逐年举行的“两岸影展”,除了个别情况下实在参加不了,才会请别人代为领队。
我曾多次参加过“两岸影展”在北京举办的开幕式,也曾跟随李导演去天津等地参加巡回影展。李导演在患癌之初,曾经亲口对我说:“我现在身体很虚弱,医生要求我做化疗,开始我很犹豫,担心我年龄大了受不了。后来医生对我说,做了化疗还能再活十年。我就接受了,我想我还能再做十年两岸交流的工作!”
我在2021年8月下旬从网上看到一条消息,说因为新冠疫情延迟举行的第12届“两岸影展”最近确定了日期。但此刻李行导演却刚刚驾鹤西去。主办方的预告中还写着李导演的“寄语”:“今年新冠疫情依旧严峻,两岸影人无法进行实体的互访,但透过台北与北京两地的电影展映,仍是增进了解彼此市场及产业发展的趋势的重要管道。”
从1990年提出“三金奖”,到2021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关注着“两岸影展”,李行导演实现了用自己下半生来推动两岸电影交流的承诺。正如他所说,两岸电影的交融和整合将使中国电影的概念更加完整,也为两岸电影的共同繁荣发展,展现了一种新的前景。
(未完待续)
 
   
 放大
 放大 缩小
 缩小 默认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