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5周年来临之际,真实再现新中国“立国之战”的电影《志愿军》“三部曲”收官之作——《志愿军:浴血和平》上映,气壮山河的光影记忆,最终汇成一幅完整的的历史战争画卷,引领观众与渐隐于历史帷幕后的英雄先烈心灵对话。
一项历史抉择,铭刻了新中国
“为何而战”的永恒记忆
历史,总是在重要时间节点上更能勾起人们的回忆和反思。第一部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展现的是“艰难抉择+勇于亮剑”,影片聚焦“为祖国而战”的时代担当,诠释了“祖国利益高于一切、上下同欲者胜”的深刻内涵。电影通过毛泽东与各界代表对话的细节,来展现亿万中国人民的心声,向观众呈现“为什么必须打”的逻辑。影片通过武器专家吴本正拿中国年钢产量尚不及美国百分之一数据对比,他情绪激动的在军事会议上发问:“请告诉我,我们拿什么打赢?”一番探讨后,周恩来回答吴本正:“只有打赢,中国人民才能生存下去!”这处问答情景的处理,匠心独运,恰到好处。那种深植于中国人民血脉中的“不得不战”“必须打胜”的悲壮与决绝,瞬间击中了每位观众的心。
“雄兵出击”从不同角度全面展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中国领导人运筹帷幄,对纷繁复杂事物的卓越洞察力和判断力,综合权衡后做出重大战略决策,让观众感受到了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的雄韬伟略和非凡气魄,看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必要与意义。电影发挥了它逼真超凡的魔力,全景式、多维度、立体展现超燃高能惨烈战争的壮丽史诗,两幕场景尤为令人难忘:彭总充满深情地对38军军长梁兴初说:“牺牲是我们这辈人需要付出的代价,我们不付,儿子付,孙子付,我们这辈人一身血两脚泥,还是我们付吧!”这种深沉大爱给人一种刻入骨髓的震撼记忆。松骨峰战役中,当三连连长戴如义在阵地上大喊:“三连的,还有活着的吗?还有能打的吗?举手!”连长的呐喊响彻山谷,尘土中、雪花中、火焰中、血水中,举起一只只坚毅的手。镜头一转回到联合国大会上,伍修权的手也坚定地高高举起,并掷地有声地喊出:“时代不同了,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两处景像的交织和照应,更是充满力量和血性。
一个英雄、勇士辈出的民族,一定是一个勇往直前的民族。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昭示我们,一个人真正的脊梁不是骨头,而是敢打必胜的“亮剑”精神;一支军队真正的脊梁不是武器,而是对党忠诚的铁血军魂。
一种精神图腾,揭示了志愿军
“为何能赢”的致胜密码
第二部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展现的是“以战止战+铁血军魂”,影片聚焦“为荣誉而战”的生死较量,他们明知“拼将热血洒疆场”,却依然用燃烧的青春铸就不朽的精神丰碑。电影首次大银幕全景还原了志愿军用血肉之躯硬撼钢铁洪流这场战役。志愿军采取“钉子战术”,凭着“人在阵地在、人倒旗不倒”的战斗信念,成功阻击了敌人4个师的猛烈进攻,共毙敌15000多人,彻底粉碎了美军快速占领铁原、摧毁志愿军后方基地和实施迂回包围的“打桩机”作战行动。
影片不仅很好地化解了既要表现宏篇巨制的气势,又注重叙事细节的把握,把战争中的运动战、阵地战、破袭战,以及队伍的穿插、战术、防御的运用等,用纪录片或者科教片的专业水准来完成每一个镜头细节,点对点地还原史实情况。没有说教台词、情感独白,通过以小见大、细节行为,让观众在感动体悟中回味思考,是该电影的一大妙处。李默伊一家三口在战场上的相遇,一把钥匙、一颗棒棒糖、一朵已经风干了的小花,一顿战壕中的团圆饭,一个永别前母亲离世的传奇故事……这个因战争分离聚散的小家,反衬出在激荡的大时代命运中小人物的沉浮与坚守,用行动述说着“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罢了”。
第三部电影《志愿军:浴血和平》真实还原联合国军在战场上秘密实施“细菌战”、投放“毒气弹”不耻行为;在谈判桌上“打横炮”“放暗箭”等阴谋诡计,志愿军通过“边打边谈”文争武斗,促使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天平一步步向志愿军倾斜的重大事件。影片最精妙的笔触,在长达747天的谈判背后,构建了战场与谈判桌的镜像对照。上甘岭的黑夜中,战士们用血肉之躯夺回地表阵地,坦克机枪的轰鸣声、官兵冲锋的喊杀声,与谈判桌上的唇枪舌剑遥相呼应。美军用“范弗里特弹药量”狂轰滥炸,用6万页错误文件颠倒黑白,试图以武力优势与诡辩阴谋打破平衡,而我方则以“不动如山”的沉稳应对谈判挑衅——这种“打出来的话语权”,恰恰戳破了和平的本质:没有实力支撑的妥协,只会沦为任人宰割的退让。
这部电影把那些闪耀在光影中的身影,让“英雄”二字有了更丰富的注解。黄继光堵枪眼定格成一个时代符号的瞬间、姚庆祥在中立区被背后袭击射杀时的身影、张娟用嘴为战友吸痰的圣洁、林月明最后一支烟滑落的释然、赵安南牺牲时漫天飞舞的红花……这些英雄不同牺牲的场景,把中国军人的铁血担当,深深铭刻于那一场场载入史册的雷光闪电中,让观众在痛心与敬重中,真切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来之不易。抗美援朝“以弱胜强”的伟大胜利昭示我们:能战方能止战,敢战方能言和。和平永远都不是乞求来的,只有挺直腰杆勇于斗争、自强不息,中华民族才会永远屹立于世界之巅。
一部不朽传奇,蕴含了以史为鉴“为何而忧”的深远考量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当银幕上最后一缕硝烟散去,片尾画面从70多年前的战场切换到今日的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当志愿军烈士遗骸与老年李晓凝视着墙上战友照片的泪眼画面重叠时,影片完成了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也带给我们深刻启示:战争的意义,不在于征服与荣耀,而在于让普通人能够安心地过好每一个平凡的日子。
从导演陈凯歌说“我最害怕的就是这群人被遗忘,这也是我拍《志愿军》三部曲最大的动力”,到影片中指导员梅生“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我们的后辈就不用打了”的赤胆忠心,再到战损记录员杨三弟说“他们的亲人需要知道他们是谁,牺牲在哪,我怕将来他们会被忘记”,都在警醒后人:不能忘记历史。英雄的涵养需要很久,但英雄爆发,往往只需要半秒钟。不能忘,长津湖“冰雕连”勇士的战斗姿态,诉说着惊天动地历史,时刻给人警醒;不敢忘,“12·13”国家公祭日刺耳的鸣笛声,是中华民族最悲壮的记忆,时刻叩问人心;不会忘,落后就要挨打,复兴必须自强。
当下“丛林法则”的抬头演变、“以键代剑”的数智化浪潮冲击、“战火狼烟”的频发爆燃,警醒我们要强化忧患意识,时刻保持以枕戈待旦的战斗姿态,自觉传承弘扬抗美援朝“气多骨硬”的精神瑰宝,倡导激扬中国军人的勇士雄风,持续锻造誓死卫国的民族气节,擦亮敢打必胜的“精神刀锋”,积蓄应对挑战的磅礴伟力,为推进强国兴军、民族伟大复兴伟业而拼搏奋斗。
 
   
 放大
 放大 缩小
 缩小 默认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