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志愿军》系列的镜头从《雄兵出击》的鸭绿江畔、《存亡之战》的铁原阵地,最终定格在《浴血和平》里谈判桌的笔墨与前线停火的硝烟中,这部横跨三年的史诗终章,完成的不仅是一次历史叙事的闭环,更以“边打边谈”的双线交织,将抗美援朝“以战止战”的深层逻辑,清晰地镌刻在民族的集体记忆中。
影片《志愿军:浴血和平》作为系列的终章,其最深刻的贡献在于它以雷霆万钧的史诗气魄与细腻入微的人文视角,廓清了一个长久以来被某些叙事所混淆的命题:“以战止战”不是对战争的崇尚,恰恰是对和平最决绝的捍卫、最悲怆的求索。它将“浴血”与“和平”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汇,辩证地统一为一场壮阔征程的一体两面:漫天的炮火,是为了让炮火永远沉寂;义无反顾的牺牲,是为了让后代免于牺牲。近七十载岁月流转,我们透过电影《志愿军:浴血和平》的镜头,再次凝视那个决定国运的瞬间,所要追问的,绝不仅仅是“战争是什么”,还应是“和平从何而来?”
“以战止战”的历史根脉
与正义底色
“止戈为武”是中华民族刻入文化基因的军事哲学,它并非指简单地停止干戈,其深邃的智慧在于以戈止戈、以战止战。从《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至上境界,到“武”字本身所蕴含的以强大武力制止暴乱、奠定和平的本源,这一观念从不主张对暴力的推崇,而是强调以果敢的抗争守护安宁,以坚定的实力赢得持久和平。所以在新中国百废待兴之际,面对霸权威胁,“以战止战”是捍卫主权完整的必然选择。不同于前两部《雄兵出击》《存亡之战》聚焦“如何打”的战役呈现,第三部将“打”与“谈”的因果关系作为核心矛盾,让每一场战场胜利都成为谈判桌上的硬筹码,每一次谈判拉锯都反向凸显战场坚守的意义。
谈判初期,“联合国军”代表将直升机停在和平鸽图案上公然挑衅,并在谈判前抛出六万多页错误文件,企图拖垮进程。却被我方翻译团队以通宵达旦的灯火、逐字核对的坚韧彻底粉碎。当“联合国军”首席代表哈里逊在恼羞成怒中扔掉和平鸽、悍然宣布“无限期休会”时,他们显然误判了这支军队的意志与能力。正像一位美军将领所惊叹道:“中国人为了修建坑道,挖开了花岗岩,但他们一台机械工具也没有,全靠一双手和铁锹、镐头。”尽管敌人喊出“五天拿下上甘岭”的狂妄口号,但前线将士以精准而致命的战术反击,将他们的攻势一次次碾碎在血火阵地前。这一“打谈结合”的叙事,直指“以战止战”的核心:战争的终极目的并非征服,而是立威与止戈。它旨在让一切侵略者从鲜血的教训中生出对中国人民力量的深刻敬畏,以及对中华民族尊严的彻底尊重,从而在战场上赢回我们在谈判桌上应得的地位。
女性角色的历史风骨与和平价值
传统战争片中,女性角色往往难逃符号化的叙事局限,而《志愿军:浴血和平》的突破在于,它让女性从故事的边缘走向了历史的前台,成为贯穿“战”与“和”的一股清晰而坚韧的精神力量。
影片中,两位“以唇舌为剑”的女性谈判者形象熠熠生辉。宋佳饰演的林月明,在悲怆与病痛的交织中,将个人的苦难淬炼成护卫国格的磐石意志,她以超凡的冷静与韧性,直面美方“六万页错误文件”的刁难,带领队伍用逐字核对的执着赢得了这场意志之战,展现了“文战”丝毫不逊于“武战”的决绝力量;张子枫饰演的李晓,其角色弧光则从复仇的执念,蜕变为对和平智慧的深刻领悟,也是在林月明的影响下,她认识到谈判这场“文战”同样关乎国家存续。她的成长轨迹进一步阐释了“以战止战”的深层意义:战争的终极目的不是复仇,而是阻止更多悲剧的发生。通过这两位女性角色,“和平”这个宏大的词汇得以落地,被赋予了可触可感的温度与重量。它被具象化为谈判桌前那份不容侵犯的底线,和为了守护它而熬过的一个个不眠之夜。让观众读懂“浴血和平”里的“浴血”,既包括战场的牺牲,也包括谈判场上看不见的精神鏖战。
斗争智慧的血火淬炼与当代价值
《志愿军:浴血和平》的当代启示,远不止于地缘战略的警示,更在于它对一个民族精神世界的深刻赋能与重塑。影片所再现的那场立国之战,其最深层的意义,在于它彻底打破了近代以来笼罩在中国人头上的心理枷锁,为今天行走在民族复兴道路上的我们,完成了一次至关重要的精神主权确认。我们用一场无可争议的胜利,证明了“西方侵略者只要在东方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影片中,前线将士寸土不让的血性,与谈判代表寸步不让的坚韧,共同构成了我们民族最硬的脊梁。都在向世界也向我们自己宣告: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民,在精神上已经真正挺直了脊梁。
因此,《志愿军:浴血和平》在今天的上映,其意义远超一部电影。它是一次面向全体国民,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历史自信”与“民族精神”的公开课。它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我们今天所秉持的“四个自信”,其历史与实践的源头之一,正是这场打出国威军威的战争。它告诉我们,当前进道路上遭遇围堵打压,这并非前所未有的崭新挑战,而是先辈们曾经面对并成功克服过的历史困境的当代变体。他们所展现出的那种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智慧与勇气,是我们今天穿越惊涛骇浪最可宝贵的精神遗产。
最终,影片完成了从历史到现实的精神赋能。它让我们深刻理解,从板门店的硝烟到今天的和平发展,贯穿其中的,是一条由牺牲、智慧与不屈意志共同铸就的精神长城。纪念胜利最好的方式,是保持赢得下一次胜利的能力与决心;缅怀先烈最高的敬意,是创造一个让他们欣慰的、更加强盛而自信的中国。这,正是这部史诗终章超越银幕、照亮现实的最宝贵启示。
(作者单位:解放军文化艺术中心影视部)
 
   
 放大
 放大 缩小
 缩小 默认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