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视域下,高校艺术专业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责任。如何将思政教学与艺术专业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实现专业教学与思政教学的双轮驱动,是高校艺术专业课程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红色电影音乐承载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历史、奋斗精神与民族情感,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和强大的精神感染力,为艺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优质资源。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艺术专业教学应充分发挥红色电影音乐的育人作用,探索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实践策略,强化立德树人实效。
深挖红色电影音乐的思政元素,
更新课程内容
红色电影音乐并非单纯的音乐,是革命理想、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艺术体现。以红色电影音乐赏析为切入点加强艺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必须要对红色电影音乐隐含的思政元素内容进行有效提炼、整合,以此对艺术专业课程教学进行知识结构重构。第一,聚焦核心价值,构建思政坐标。红色电影音乐赏析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音乐技巧创作分析层面,要分析、梳理红色电影音乐背后的革命历史时代背景、创作动机、艺术追求及背后蕴藏的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等,引导学生了解英雄事迹,从红色文化中汲取正能量。比如,电影《英雄儿女》主题曲《英雄赞歌》,展现了革命英雄保卫祖国、以身殉国的无畏勇气与精神;电影《上甘岭》主题曲《我的祖国》表达了浓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唱出了志愿军战士对祖国、对家乡的无限热爱之情。第二,挖掘时代精神,实现古今对话。红色电影音乐载着丰富历史和民族情感的音乐形式,其歌词朴素却充满力量,旋律激昂,让人热血沸腾。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红色电影音乐创作如何有效反映时代精神,并结合新时代语境,探究其精神内核的现实价值,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第三,丰富资源类型,拓展认知维度。红色电影音乐赏析教学内容需突破单一经典作品局限,纳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流派(如《建国大业》史诗交响、《芳华》抒情怀旧、《长津湖》现代音效)的代表作,展现红色音乐发展的历史脉络与艺术多样性,使思政教育更立体、更具说服力,同时引入创作者访谈、历史影像、乐谱手稿等辅助资料,加深学生对红色电影音乐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强化教师思政素养与教学能力,
筑牢育人根基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直接实施者和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引导者。对于具有艺术专业性和思政教育双重性质的红色电影音乐赏析而言,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既懂艺术又懂思政教育的专任教师队伍。一是加强理论学习。高校应注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组织教师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党史国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党的创新理论等,深刻了解艺术创作与意识形态、社会发展等之间的关系,在专题学习、理论研讨、原典阅读中强化教师的思政自觉,提高教师在艺术专业教育教学中自觉融入思政元素的责任感、积极性。二是提升教学技能。开设红色电影音乐培训工作坊,聘请相关专家音乐学、党史学者、作曲家等深入浅出分析经典红色音乐作品的创作缘由、艺术风格和精神内涵,帮助教师储备专业知识,学习如何自然而巧妙地把思政内容融入红色电影音乐作品分析之中,增强教学技能。三是组建跨学科队伍。构建“艺术类专任教师+思政课专任教师/辅导员”的协同备课和教学机制,思政教师提供理论支撑和价值引导,艺术类专任教师深入内容载体和专业表达领域,实现优势互补,切实发挥艺术专业的思政教育功能。
创新教学方法与载体,
激活沉浸式思政体验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传统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课程思政建设的需要。高校红色电影音乐赏析教学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构建沉浸式、体验式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和主动参与中加强对红色电影音乐内涵的了解,深化对红色基因的认同。第一,构建情景化教学场景。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投影、互动触摸屏等数字技术,为学生打造身临其境的电影音乐学习环境,生动还原红色电影情境,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红色电影音乐的创作背景和描述对象,感受战争时期革命者积极乐观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强化情感共鸣。第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红色电影音乐赏析教学中设计驱动性问题,促使学生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学科核心知识和思想方法。例如,比较《冰山上的来客》主题曲与当代主旋律电影音乐在情感表达和时代精神上的异同;探讨《青春之歌》中的音乐如何塑造林道静的成长与觉醒等,鼓励学生结合个人感悟和时代背景发表见解,在思想碰撞中深化对革命精神、理想信念的理解与认同。第三,强化实践教学体验。设置创编红色音乐故事曲、组织红色音乐音乐会、红色音乐微电影创作等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将理论学习转化为创作实践,锻炼音乐创作技能,巩固课程思政教育成果;带领学生走进红色教育基地,开展音乐采风或社会志愿活动,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提升感知、锻炼思想、落实担当。
完善多维课程评价机制,
保障思政育人实效
评价是课程思政优化改进的“指挥棒”。对于红色电影音乐赏析课程而言,高校应构建以知识、能力、价值于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不断提升艺术专业课程思政的教育质量。第一,评价内容多元化。知识层面,注重考察学生对红色电影音乐历史背景、代表作品、艺术风格、创作技法的掌握程度;能力层面,关注学生审美判断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作品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分析评价)、艺术表现与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能力的发展;价值层面,注重学生对作品蕴含的革命精神、爱国情怀、集体主义等价值观的理解深度与情感认同度。第二,评价主体多元化。红色电影音乐赏析课程评价应打破教师单一评价,引入学生自评(反思学习收获与价值观变化)、互评(小组项目贡献度、课堂讨论质量)、社会评价(实践成果的社会反响、服务对象反馈)等,客观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三,实施过程化评价。红色电影音乐赏析课程评价不应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更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价值认知、努力程度和进步空间等要素,通过设定合理的目标,综合学生课堂参与、讨论发言、社会实践、团队合作等方面表现,记录每个学生的个性化成长轨迹。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高校艺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高校应立足自身文化资源优势,深挖红色电影音乐中的思政元素,加强艺术课程思政建设,让学生在红色旋律的熏陶下提升艺术修养,补足精神之钙、筑牢思想之魂,成长为德艺双修的艺术人才,自觉肩负传承红色基因、歌颂民族精神、礼赞伟大时代的使命。
(作者单位:重庆对外经贸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放大
 放大 缩小
 缩小 默认
 默认